示”到畜牧业快速发展,从粮食亩产“超双纲”到农产品市场化生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新中国成立60年来,金华百万农民在党的路线指引下,开拓改革,创新发展,扬鞭奋进,走过了非同寻常的60年。
60年的不平凡,有数字作证:
——1947年,金华农业总产值仅为2.8亿元,2008年,增长到138.7亿元,60年间增长了近50倍,尤其是牧业产值,1949年仅为0.5亿元,2008年增长到48.51亿元,60年间增长近97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1949年约20元,2008年,达到8264元,60年间增长了413倍;
——农村经济收入,从有统计的1983年的13.78亿元,到2008年的2396.6亿元,短短26年间增长了174倍。
60年的变化,翻天覆地!
改革推动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翻阅金华农业60年的奋斗史,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改革创业史。在这场纷繁浩大的历史变革中,有四个方面最为明显:
首先是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进步,为金华农业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金华农业巨大进步的制度基础。
1950年8月,金华境内开展土地改革,至次年秋全面完成,45.4万户农户、210万贫苦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实现了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1981年9月,当时的中共金华地委发出《关于推行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责任到人,联产计酬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若干政策规定》,建立农村新型经营体制。至1982年底,全区4.17万个生产队,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金华农业发展自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84年,随着农民自办企业的兴起,义乌大陈乡49户农户转让5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揭开了金华土地流转的序幕。至2008年,该市已有38万亩农田实现了流转。
其次是社会化服务和专业合作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为金华农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1981年初,磐安仁川公社160余户科技户,率先为实行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开创了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先河。
1983年10月,当地开始兴起农业专业合作,义乌400位养蜂户率先成立了养蜂协会,金华县澧浦区145个苗木花卉专业户组建了苗木专业生产协会。之后,金华市的农村专业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1984年,金华县长山乡农民倪长生成为当地首批养猪专业户;永康墁塘村成为首个五金专业村,“墁塘之路”展示了农村分工分业、专业合作宽阔的前景。随后兴起的“一村一品”,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1994年,东阳李宅镇寀卢村建立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对村内农户实行“五统一”服务,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创造了新鲜经验——“寀卢经验”。至2008年,金华市已有各类农业社会化专业合作组织1120家,会员8.4万人,带动农户34.7万户。
第三是农村集体资产和管理制度改革,激发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识,把农村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1987年,义乌毛店乡试行集体经济“村有乡管”财务制度,试水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改革。
1996年6月,该市婺城区新狮乡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开展农村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全面改革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次年12月,该乡又在金华市率先实行了村级财务公开制度。目前,该市已有99.7%的村实行了村财务公开。
2004年6月,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成立了以财务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为国内首个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务监督机构,后陈村的做法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后陈经验”。截至2008年,金华市已有4881个村借鉴后陈村做法,实行了民主理财,占总村数96.6%。
第四是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改革完善,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金华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科学实验小组、农业顾问团(组),六十年代的县、区两级农技站,到七十年代的“四级农科网”建设,九十年代创建“五有”农技站,实行农技服务责任制和全方位农技110咨询、“农民之家”式服务,再到21世纪初推广应用农民信箱,建立农业电子服务平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更好地适应了新时期农民对技术的需求。
科技促进发展
60年来,金华农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力求粮食增产,先推行“老三熟”耕作制,1957年,义乌大陈乡金山农业社试行了“麦-稻-稻”新三熟制;六十年代,大力推行“肥-稻-稻”种植制度;七十年代,为适应杂交稻、杂交玉米推广,又大面积调整水田种植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农作制度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局面。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作制度改革,粮食、经济作物、果蔬、食用药、药材的品种不断得到更新,杂交优势利用成为品种更新的亮点和重点。
与品种更新相配套的是,栽培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提高,一大批省力、轻型、免耕及高效栽培技术先后全面推行。同时,新型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设施管理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一批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设施和技术,在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力进步中展现出了巨大作用。
浓笔书写辉煌
60年来,在八婺土地上发生了数不清的感人事件,金华农民不懈奋斗,60年的努力开拓,在当地农业发展史上描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落后田”改造、“以磷增氮”运动、低丘红壤开发,兰溪上华养猪经验、义乌大陈科学种田经验、浦江平一大队农业机械化示范及金华县农户奶牛养殖,到杂交晚稻的引进和超级稻的推广,从日本引进藤稔葡萄良种、与加拿大合作瘦肉猪开发,到工商业反哺农业的义乌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园区,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和养殖小区建设,再到如今5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的欣欣向荣,过去的60年,发生在八婺大地上的这些事件和经验,或在当时轰动一时,甚至引起最高领袖的关注,载入史册,或在今天依然走在前列,引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华农业这60年的发展征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模范人物:陈双田披着汤布走来了,华银凤抱着猪仔走来了,李明焱从香菇棚中走来了,钱瑞华从茶花丛中走来了……这些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英模人物,是金华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精神抖擞,昂首阔步,走在百万金华农业大军的前列。这些先驱者的不懈奋斗,为金华农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婺大地的金色田野上,铭刻着他们永不磨灭的足迹和功勋。
农业走向和谐
1970年,金华县安地公社发生了841人农药中毒严重事件,从那时起,金华农业开始审视自己的发展手段。
1984年,当地开展了蔬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研究,揭开了“放心菜”生产序幕。1996年,金华市郊首个无公害蔬菜基地建成。随后,“放心奶”、“放心肉”、“放心果”以及有机茶、有机米等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建立、扩大。
1998年,该市启动了农业标准化工程,建立农作物病虫预警站,开展“猪-沼-果”生态示范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加强农业执法检查。2002年,该市全面实施农产品安全工程,建立了水稻生态工程实验示范区,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控制体系开始建设。
至2008年,该市已制定地方农业标准139项,有48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27.7万亩农作物生态型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相继建成投产,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友好的和谐农业雏形初显。
6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飞溅的浪花。金华农民60年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收获了成功,创造着奇迹。展望未来,350多万金华农民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空前的努力、创新的姿态、崭新的风貌,昂首迈上建设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的新征途。
八婺大地阳光灿烂,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金华农业的明天一定更辉煌!
省委书记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副省长茅临生关注金华农产品,金华市领导劳红武向省领导介绍金华特色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