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浙江农民改革创新、奋发创业的60年,也是浙江农业、农村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60年。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在日前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浙江发展快,是农村发展快;浙江经济活,是农村经济活;浙江人民富,是农民率先富。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浙江农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流通体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农业资源小省向效益农业强省的历史跨越。
产业结构从以粮为纲到各产业协调发展
【镜头一】 近日,诸暨市东白湖镇吴子里村的冯建明整日忙碌在蔬菜大棚里,青菜刚刚上市,每天销售额超过1000元。冯建明种蔬菜已有六七年的经验,随着效益不断提高,他的种植基地也不断扩大,目前已在诸暨市浣东街道陶湖沿村建有30亩大棚蔬菜基地。“以前守着几亩承包地只种水稻,刚够吃饱肚子;现在种起了蔬菜,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冯建明告诉记者,现在他每亩蔬菜每年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
据省农业厅负责人介绍,60年来,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省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49的14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780亿元,农林牧渔比重从1949年的81∶5∶11∶2调整为2008年的46∶6∶24∶23。尤其是富有资源特色和比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2008年蔬菜、畜牧、茶叶、果品、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已占农林牧渔与服务业总产值的77%。茶叶产值、水果产值、花卉苗木面积、蚕茧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位。浙江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进而向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
生产方式从传统转向现代
【镜头二】 一揿按钮,遍布葡萄园各个角落的喷滴灌设施就把掺着肥料的水准确无误地送到了葡萄树根部;一拉开关,葡萄园里的杀虫灯便齐刷刷亮起来,不需洒药便可灭虫;一登陆农民信箱,有关葡萄产销的信息就尽收眼底……这是湖州青藤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永轻松干农活的真实写照。“以前一个人一天下来只能干一点点活,全身上下没有一丝干净的地方,又脏又累,效率还很低,”种了20几年葡萄的陈伟永说,“哪像现在这般轻松啊!设施农业和机械化的推广,让我穿着皮鞋和西装都能干农活,而且效率是以前的好多倍。”现在每个工人可以管理10多亩葡萄园,“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省农业厅统计数字显示,60年来,全省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由190元提高到了26713元。到2008年底,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机电排灌面积分别是1949年的1.7倍、10.5倍和62.8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2331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3.8%;粮食亩产由1949年的98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07公斤;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0.5万亩,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设施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提高了抵御自然能力和比较效益。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靠天吃饭、依靠人畜劳动力的传统方式向水利化、机械化、设施化的历史转变。
流通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化
【镜头三】 日前,绍兴和兴茶厂从非洲带回了一笔价值百万美元的海外订单。茶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生产的眉茶和珠茶一直畅销非洲市场,特别是今年4月份在阿尔及利亚开设专卖店以来,不仅创造了30多万美元的营业收入,还为茶厂带来了不少订单。目前,该公司的茶叶年出口量已达1.5万吨。记者从绍兴县国税局了解到,截至8月底,绍兴县今年茶叶出口额为1284.55万美元,同比增长72.47%。
绍兴县茶叶出口的逆市飘红,得益于我省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农产品流通全面市场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贩销经纪人队伍、批发市场建设和国际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流通向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推进。到2008年,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达577个,交易额1040亿元,全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4921家,茶叶、水果罐头、蜂产品等出口额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市场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经过60年的发展,我省农产品流通体制实现了从高度的计划集中、区域封锁向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转变,有力推动了我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