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平湖市打响循环经济算盘,做好规模经营文章,在发展现代农业潮流中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循环农业道路。
打响循环经济算盘
走进平湖市黄姑镇秀平桥村葡萄种植户潘菊良的葡萄园,工人们用一堆堆蘑菇废料为葡萄园施肥。据悉,这样做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为葡萄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实现双赢。
张立群是新仓镇联盟村蘑菇种植大户。原本种植蘑菇时就已实现稻草综合利用。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可用蘑菇废料种植芦笋,于是,开始着手租赁土地,筹备资金,引种芦笋,还成立了常青芦笋产业园,开始了“稻草-蘑菇-芦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尝试。
循环农业就这样在平湖吹起。蘑菇废料是一种天然有机肥料,富含菌丝蛋白,且磷、氮、钾等成分含量也很高,有利于促进农作物生长。据平湖市农经局统计数据显示:一片2000亩的稻田可产750吨稻草,可满足25万平方尺左右菇棚一年的基料,一年后,750吨稻草将变成等量的废料,相当于为近375亩芦笋供应了一年的有机肥。这样的产业链只是平湖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中的一角。
2008年,平湖在全市约237.7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以水稻-蘑菇-芦笋(西瓜、出口蔬菜等)-畜牧养殖等循环产业链为主线,通过对其他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开发利用,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可循环、再利用、高效率”,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这个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园区受到了省、市两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省农技推广基金会会长,原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将它形象地称为“没有围墙的现代农业经济园区”。
循环经济做强了主导产业。平湖市的蘑菇生产以厚料栽培、冬季双膜覆盖,实现秋、冬、春三季连续出菇,持续优质高产促高效。2008年全市1500万平方尺蘑菇在销售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通过错开播种时间,实现错峰上市,凭借“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产品优势,仍实现较高产值,达到7200万元。蘑菇废料作芦笋基肥后,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使芦笋的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销售价格一般比山东等地芦笋高1元/公斤左右,总产值达1200万元。
循环经济改善了生态环境。去年以来,平湖市在循环实验园区内大力实行农(林)牧结合,涌现了潘建华牧场、逢源奶牛场等一批大中型牧场就地综合利用的典型。今年年初15个牧场流转近千亩土地,实现生猪排泄物特别是沼液的综合利用。遏制了畜禽排泄物直排河道的现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做好土地流转文章
“最近,每天都有好多询问土地项目开发的电话打来,现在我们村的土地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新埭镇姚浜村党委书记姚道中乐呵呵地说,自从完成土地整村流转目标后,姚浜村里流转的2500亩土地成了抢手货,受到了各地经营业主的青睐。
为了发展循环农业产业,平湖市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多措并举地推进土地流转,到目前为止,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21%。
土地流转搭建好了舞台,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唱一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好戏?
对于土地流转平湖市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今年,该市组建了市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与镇、村两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点构成土地流转三级服务平台。运用多渠道宣传方式,成片流转的土地受到了众多投资商的青睐。来自山东、浙江、上海浦东等各地客商先后通过电话或实地拜访,联系商榷开发事宜,其中不乏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蔬菜设施栽培的规模大户、投资效益农业的工商企业家。
同时在现代经营主体培育过程中,为实现农民与企业、与市场的最佳结合,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蓬勃发展,为促进平湖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规模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平湖市拥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9家,连结或带动农户30000多户,并于2007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
平湖市农经局局长周玉根告诉记者,未来五年,他们将积极引导农户、农业经营组织、大中专毕业生等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进一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高规范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组织。同时,还将加大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扶持,从土地流转、技能培训、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支持农户、大中专毕业生等从事现代农业创业。目前,针对平湖实际的新一轮农业产业规划正在研究制订中。
筑牢质量安全防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近年来,平湖市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工作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平湖市建立了以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为主,22个基层农残速测室为辅的从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到流通领域(市场)的全程检测网络,现在全市10个镇(街道),8个较大规模市场,5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检测覆盖面由生产到市场,由城市到乡村。
“之所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下功夫,建立市三级检测体系,是因为源头管理只有政府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保证每一农户都能严格按照标准化种养要求操作,杜绝因为利益追求而导致农产品含毒提前上市。” 据该市农业执法大队介绍,三级检测网络有效控制了农产品质量,尤其对农贸市场进行每天自我检测,实行合格蔬菜准入制度。
在此基础上,平湖市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上确立了“六大”体系(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动物防疫安全保障体系、食用农产品宣传培训体系)的全程监管模式,实际运作后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应用,是平湖市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上的又一创新之举。按照从生产到销售每一环节可互相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2008年,嘉兴第一个县级农产品追溯系统“金平湖西瓜质量追溯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