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张剑锋 刘芦苇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 之俭”。勤劳智慧的嘉兴
先民不仅创造了古老的马家浜文化,而且成就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名。
而今,禾城人正传承先辈遗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8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38元,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5∶1,两者差距全省最小;
全市粮油、蚕茧、猪肉、行道树、龟鳖、南美白对虾总产量全省第一,家禽、蔬菜、鲜切花产业名列全省前茅。
今年3月,嘉兴市开全省先河,在海盐县挂牌成立首家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既赋予了农民选择的权利,又确保了农民利益最大化;
4月,嘉兴成为我省首个以银政签约形式面向农民推行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城市,解决了农民的贷款难题;
9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领导充分肯定的嘉兴“两分两换”用地机制,吸引了全国各地媒体记者的目光;
今年上半年,嘉兴市连发9个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性文件,创下该市撤地建市以来涉农政策发文密度的新纪录。
在这些政策的组合作用下,颇具地方特色的嘉兴现代农业样板呼之欲出。
主导产业凸显特色
南湖万亩葡萄基地、海宁万亩鲜切花基地、桐乡万亩杭白菊基地、秀洲万亩青鱼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嘉兴,类似这样的万亩基地、产业区、产业园已有50多个。
今年年初,嘉兴市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和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定位,修订和完善了《嘉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确定了粮油为战略产业,畜牧、蔬菜、果品、水产、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为七大主导产业。“一大战略产业、七大主导产业”(1+7模式)将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个性鲜明的嘉兴农业特色。
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成功的现代农业,规模不大不行,不搞规模的农业形成不了主导产业。”为发挥农业的集聚效应,嘉兴市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粮食生产合作社等创新举措,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半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46万亩。在县级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市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镇、村两级服务中心的建设,形成上下衔接、互成体系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在土地集聚的基础上,嘉兴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名特优新产业,努力构筑几镇一品、一县几品的新型产业格局。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目前,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商标837个,拥有国家驰名商标8件,省级著名商标29件。
从土地流转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打造农业品牌等,嘉兴市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市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规模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镇和村一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分别给予资金补助,对新获得省级以上名牌、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业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职业农民跃上舞台
早在今年3月中旬,嘉兴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开学典礼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由此拉开了该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大幕。首批农民大学生共计92名,其中大部分是村干部、农企管理人员、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种养大户、农家乐业主等,他们将接受3—5年的大专学历教育。下半年,该市又与西南大学联合开办了农经管理硕士研究生班。这是该市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门类齐全的农村人才队伍而施行的实实在在举措。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从业人员兼业化、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嘉兴市把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该市专门研究制订了《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计划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鼓励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注重理念、技术、经营等综合能力的培训,开发培训深度。
为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嘉兴市除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外,大力实施“亿千龙头”工程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工程。
目前,嘉兴市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22家,销售额超亿元的有23家。今年,该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若干意见》,从金融、税收、用地、用电、财政等方面加强扶持,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推动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农户通过订单等方式强化产业化联结,增强带动能力,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带动农民超千户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方面,嘉兴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引导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探索土地折资入股建社等新途径,发展壮大合作社。今年,用“不差钱”来形容嘉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火热势头,一点都不为过。据悉,上半年,该市新建合作社83家,总数达到了477家,其中规范化合作社有2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44.86%,注册资金达到1.18亿元;入社社员3.3万户,带动农户26.34万户。
强化服务助农增收
今年上半年,嘉兴市成功建立了浙江大学嘉兴市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专门聘任浙大4位教授为农技推广首席专家,并就畜牧业污水净化剂应用及精品西瓜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等6个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是该市健全农技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嘉兴市全面推进责任农技师制度,建立健全了对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的考核、培训机制。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近千名中高级专家和新世纪学术带头人为骨干,以3万名农民技术员、1.2万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和2.3万名农村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技推广队伍。
强化服务,贵在行动。今年初,嘉兴市农办、农经局启动“四送服务进农村”行动,组织农村、农业服务团为农民送科技、送政策、送信息、送农资,着力解决基层“三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涉农收费专项检查,重点就农民建房、农产品流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费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51个村进行了财务审计,审计资金总额3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83.38万元,收回各类款项52.27万元。
农民创业难,症结在于贷款难。今年上半年,嘉兴市出台了《关于推进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农村住房置换担保贷款实施意见(试行)》。文件对农村住房置换担保贷款的适用范围和主体、贷款形式和程序、风险控制和处置、保障措施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农村居民创业信贷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今年上半年,嘉兴市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43元,同比增长9.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