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西依温州“城市绿肺”——大罗山,东朝东海,山海相依,不仅工业经济发达,特色现代都市农业也蓬勃发展。
近年来,该区坚持以科技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拓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城郊蔬菜”、“山上杨梅”、“规模养殖”为特色,以科技创新和规模经营为方向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院区合作,
科技兴农结硕果
龙湾区自2007年11月与温州市科技职业学院签约合作以来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龙湾农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水平,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推行标准,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该区制定了灵昆甜瓜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了38个甜瓜新品种的引种与示范试验,开展甜瓜生态高效种植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两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4000多亩, 进一步提高了甜瓜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亩均增收750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0余万元。
示范推广,无公害蔬菜长足发展。该区积极开展瓜果类蔬菜嫁接技术集成与推广,在灵昆、天河、永中等蔬菜科技示范园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已建立核心示范区3850亩,辐射带动1万亩,亩均增收631.4元,新增经济效益874.5万元。
技术培训,农民种田更科学。双方合作以来,先后开展了蔬菜、瓜果、杨梅等专业技术培训3期,受训农民300多人次,发放绿色证书200多本,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完善监管,农产品质量水平提高。通过聘请蔬菜质量安全监督员和指导员,规范菜农种菜行为等,该区全面落实生产档案管理制度,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基地速测、区局速测、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三级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测土配方,广泛应用先进施肥技术。双方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施肥建议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实施两年来,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调查统计,通过实施这项技术,亩均增收50元,两年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
转型升级,
产业奇葩竞相开放
蔬菜产业:无公害生产样板
龙湾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如何以稀少的土地取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区充分尊重农民愿望,进一步调整作物结构,致力建立特色蔬菜产业带。同时,动员农民外出承包土地,把“粮仓”建在域外,成效明显。
该区的特色蔬菜产业带建设,从无公害生产入手,区财政拨专款重点支持推广防虫网纱及喷滴灌等新技术,建立了一支“生产基地、科技队伍、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同时,以省农科院、温州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开展IPM(有害生物综合研究)生产蔬菜植保社区服务站创建活动,并最终获农业部授牌,成为全国首批、省内首家蔬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服务样板。
目前,该区已建成6个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1万亩;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6个,蔬菜生态种植园区呈现出“路成行,田连片,渠成网,树成荫”的田园风光。
杨梅产业:打造温州第一梅
自2003年提出建设“杨梅产业带”以来,该区
投入千余万元,建成了集优良品种、设施栽培、引
水灌溉、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和商标注册、加工包装、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杨梅产业带。
为做好杨梅产业化文章,该区专门成立了杨梅产业协会、温州市大罗山杨梅研究所,强化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杨梅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杨梅栽培技术研究,一些杨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取得突破,其中,杨梅矮化、设施(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区现有杨梅大棚面积2万多平方米,走在全省前列。
在建设产业带过程中,该区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通过实施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商标注册、统一品牌经营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大岙溪”杨梅品牌,先后获得2001年温州市第三届杨梅鲜果品评会“金质奖”、2002年浙江农博会“优质奖”、2003年浙江十大精品杨梅、2008年“横河杯”全国十大精品杨梅等荣誉称号,致力打造“温州第一梅”。
畜牧产业:防疫服务社区化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力量薄弱的问题,该区抓住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畜禽免疫服务委托给社会专业技术力量实施,通过设立畜牧社区服务站,使猪鸭牛羊有了“社区大夫”,全区90%的畜禽纳入社区服务,家禽及牲畜免疫率、免疫密度连续5年达到100%,得到省农业厅领导的肯定。主要发生了三个转变:
由政府公益性服务转变为社会性服务。推行畜牧安全社区服务后,政府将公益性服务职能以有偿形式委托给具备资质的社会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的服务职能更加明显,动物防疫形势明显改善。
由传统突击免疫转变为常规日常免疫。在实行畜牧社区服务前,各镇(街道)不仅要抓好日常免疫,还要抓好突击免疫;推行畜牧社区后,社会技术服务机构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变传统突击免疫为常规日常免疫,有效解决了基层防疫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畜禽免疫质量进一步得到保证。
由社会出资转变为政府埋单。畜禽免疫费用原先由养殖户自负,开展畜牧社区服务后,畜禽免疫工作均由政府埋单,既减少了免疫支出,又减少了疫情隐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平安农机,
助力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龙湾区积极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区”建设,通过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强化源头管理、改善农机安全环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宣传教育网络等,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工作基础,先后成功创建了4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41个“平安农机”示范村(其中1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0个温州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322户“平安农机”示范户;2007年成为我省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区;2008年跻身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县(市、区)。
农机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创建活动,示范村改善了道路交通设施,农机实行统一停放,美化了村居环境。同时,农机手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全面提高,事故隐患明显减少。
农机安全宣教机制趋向健全。各示范单位都建立了固定的安全教育活动室、宣传栏,定期组织学习,定期开展宣传,形成了“墙上有标语,路口有警示,手中有资料,报上有文章,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机手有承诺”的多形式、全覆盖的“平安农机”宣传教育平台。
农机安全监管网络逐步完善。各村均建立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了农机安全管理监督员,形成了区、镇(街道)、村三级监管网络,经常开展检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拖拉机营运作业,使创建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深入到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