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俞 霙
测土配方施肥,作为施肥技术上一项富有成果的革新,近年来为我省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以及节支增收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省就早于全国其他省份对配方施肥展开研究并颇有建树,可是测土配方施肥一波三折,直到2005年才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正式推广。这当中有什么原委呢?日前,笔者为此采访了省劳动模范、省农业厅土肥站已经退休的高级农艺师胡之廉。
肥多反致产量下降
“为什么我今年增加了肥料用量,水稻产量却减少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省土肥站收到了来自嘉兴的农户发来的信息,那里一些农户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化肥用量,结果却导致水稻减产。这之后,浙江几个主要粮食高产区不断传来类似的消息。如何处理好土壤、肥料、作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合理施肥,成了省土肥站当时工作的重点。
经反复研究商讨,省土肥站提出了控氮增磷、重基早追、稀少平促、叶龄促控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将合理施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由于没有将这些措施“量化”,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无法操作。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土壤肥力成为突破口
“如何针对不同的土壤,实施特定配方的化肥,一时成为省土肥站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胡之廉回忆起20年多前的那段日子。1983年10月,原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在广东湛江召开了全国肥料会议,就配方施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考察与论证,会后全体一致认为,配方施肥目标正确、办法可行、增产效果好,号召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配方施肥的试验,并尽快找出配方施肥的方法。
省土肥站决定将土壤肥力作为配方施肥技术的突破口,开始进行一系列田间试验:首先选择同一地区几块肥力均等的试验田,选择同样的种子,同样的耕作措施和田间管理,第一块不施加任何肥料;第二块单施磷、钾肥,用量适中;其他几块田在第二块田的基础上施加不同比例的氮肥。经过一系列试验以及相关研究,1985年,我省提出《配方施肥试行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试行方案的省份。对此,胡之廉显得非常骄傲。
配方施肥四处碰壁
1986年在浙江召开的全国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上,胡之廉发言时提出将是否达到“产前”、“定肥”作为是不是配方施肥的标准。没想到这一论点一经提出,就遭到全国许多省市的强烈反对。在备受争议的环境之下,当时的农业部部长仍要求胡之廉主笔编写一本关于配方施肥的书,作为土肥工作和配方施肥推广的参考教材。在交稿后的一年里,胡之廉失去了关于这本书的任何消息,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原来是在审稿时受到了北京一些农业专家的质疑,从而导致出版搁浅。后经农业部出面协调,这本书在1989年才得以出版。
配方施肥在我省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2005年,我省终于正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这项技术,范围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等作物。2005-2009年,全省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625.35万亩次,建立各级示范方350万亩次,累计减少化肥投入(折纯)26.79万吨,实现节本增收4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