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春风化雨润花园 大潮澎湃领风骚

——浙江东阳花园村新农村建设巡礼

  通讯员 王江红
宽敞的马路,连片的别墅和高档多层住宅,影剧院、科技馆、游泳馆、图书馆、大型商场、四星级酒店等设施一
  应俱全……花园村是个村,但徜徉其间,却感觉这里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镇。如果时光倒流30年,花园
  村却尽是凹凸不平的黄土地,地少、水缺,没有什么资源,就连老百姓吃水都要邻村去挑。花园村的村民祖祖辈辈就住在11个不长草木的小山头上。解放前,村民靠打长工、挑盐卖度日;解放后,靠捉泥鳅、搞副业谋生,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种田交租难糊口,担盐捉鱼度生涯。”一曲民谣描绘着旧时花园村的凄凉。催生花园村发生巨变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
改革带来工业兴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邓小平同志以其世所罕见的勇气和魄力,毅然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创新之路。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之下,以邵钦祥为代表的花园人心里亮堂了许多,他们敏锐的觉察到机会来了!“当时我就觉得花园村要致富,办工厂是可行之路,在农村走工业化道路,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这样才能脱掉贫穷帽。”邵钦祥回想当年说,改革开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敢试敢闯走在别人的前面,领先一步方可立足。
  1979年上半年,正当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花园人迈出了第一步办起了蜡烛厂,也是花园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开创了花园农村改革的崭新时代,使花园人一举站在了农村改革的最前列。
  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给聪明能干的花园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假如说,小小的红烛燃起了花园人的致富希望,开辟了花园人穷则思变的新天地,那么,办服装厂是花园人真正坚定“以工富农 以工强村”信念的缘由。花园的希望之火越烧越旺,1993年成立了浙江花园集团公司,花园村从此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之路。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发展锁定在高科技项目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开发并实现工业化大生产的维生素D3项目,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80%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花园村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医药化工、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纺织服装、火腿食品、电子器材、外贸出口、木线木材、医院、商贸、旅游休闲和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极大地推动了花园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加快了花园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没有依靠任何资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花园人在中国农村的历史舞台上独占鳌头,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农’字不等于只抓粮食,‘村’字并不意味着圈定自己一辈子就刨这一片土地,办厂能赚钱!办厂可致富!这是铁的事实。”花园村党委书记邵钦祥如是说。
致富路上不忘本
  短短三十年时间,花园村取得了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今的花园村,经济发达、村民富裕、环境优雅、生态和谐、文化繁荣、政治民主、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7亿元,村民人均收入27600元。
  2004年10月,正当花园村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时,东阳市政府决定实施行政村区域调整,将周边9个行政村都并入花园村,组建新的花园村,村民人数也从不到500人增加到4000多人,人均收入从35000元一下子降到了16000元。当时,很多人担心,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原来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干部们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们更看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村党委书记邵钦祥说,并村并心,只要大家同心同德,一定能建成一个更加幸福的大花园村。
  一年小变样,三年大变样。合并后的花园村,按照总体规划方案,拆建农户1300多户、拆除民房4000多间,面积3.5万平方米,安排新建房屋3200多间,节约耕地500多亩。总长16.5公里连接十个小区的十条马路已全部完成;建筑面积35700平方米、高16层,按四星级标准建设的花园大厦已交付使用;花园村在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和第三产业也同步推进:花园粮油商贸城生意红火;花园购物广场商品琳琅满目;花园田氏医院已建成开业;花园旅游形势一片大好;花园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已基本建成,使全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为打造观光型、效益型生态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合并后,花园村落实了各项村民福利待遇。如每户电视收视费、电话月租费都由村集体承担,全村男65周岁、女60周岁的老年人享受每月生活补贴等。实行奖学金制度,村民子女考上大学、高中分别给予3千元至2万元的奖励,每年发放奖学金26万元以上。村里的残疾人、困难户、大病患者,都可向村集体申请补助;春节前夕,除了向困难户发放补助金25万元外,村民子女上花园技校和花园幼儿园全部实行50%的学费优惠。使广大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到了现代农村的魅力,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村民真正得到了利益,得到实惠。近年来,花园村坚持按照统一的建设规划进行拆建布局,曾经的一个个破旧村落,并入后都变成了配套齐全的农村新社区。花园村人口多了,面积大了,第三产业也兴旺了,新建成的阳光路饮食一条街、花园大道建筑装璜材料一条街和万兴路红木家俱一条街等特色街,新整合规划的大型木线木材市场,集聚了世界16个国家的木材,成为辐射全国的重要木材交易基地,既创造了村民就业、创业的机会,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30年,花园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经济上的奇迹,建成富裕和谐的新花园,为全省以致全国提供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本,更重要的是花园人在艰苦创业中形成了花园精神。
任重道远铺前程
  改革开放富了花园村,也造就和培养了一代新花园人。2005年,花园人掀起讨论花园精神和花园形象的探讨,“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科技花园 绿色花园 活力花园 和谐花园”的花园形象,深入人心,花园,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必须在改革的浪潮中,以更加独特的眼光,更加敏锐的思潮,努力创新,勤奋创业,让花园这朵农村奇葩在中国大地上一直开放。
  邵钦祥对未来花园的设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继续跟着党和政府走,抓改革开放,抓发展机遇。花园能有今天,全靠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支持,花园人一定要知恩图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勤奋工作,团结和动员全体共产党员和员工,为花园集团的经济发展,为花园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二是要继续坚持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需要多种工业,广开门路,村里的工厂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需要强工、强工、再强工;需要发挥高科技产业的延续性和再开发,把维生素D3这个产业链做好做精,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努力研发和开拓新产品、新领域。
  三是要继续以人为本,锻炼人才,重聚队伍。把有志青年和有才能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英雄不问来路”,只要有能耐,过去曾经意见相左的人一律捐弃前嫌,引进高等院校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三高”人才,团结起来向前看,一起为兴工强村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奋斗。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只有万紫千红,花园才能春色满园!
  四是要努力提高花园村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每一位花园人都有幸福感。花园新农村的基础建设已经完成,如何提高村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今年六月,邵钦祥提出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花园人的课题,让每一位花园人都参与探讨和交流,继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引领花园走向更加文明、富裕、和谐、美丽。
  春风化雨润花园,大潮澎湃领风骚。今日的花园村,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大步跨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随着花园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花园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为实现大花园的总体目标,花园人正在集团董事长和村党委书记邵钦祥的带领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为动力,高擎起中国现代化和谐新农村的旗帜,扎扎实实做大做强高科技产业,做大做活第三产业,做强做美花园村,致力把花园村打造成为一个“科技花园、绿色花园、活力花园、和谐花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