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张 扬
背景:传统的茶叶加工有几十道工序和手法。在炒制过程中要不断地翻搅。要使大批量炒制的茶叶翠绿、鲜艳、扁平、直、紧、色差均匀,就得在炒制过程中均匀连续地出成品茶叶。只有极少数经验丰富的茶农才能炒制出成色均匀的茶叶。为提高茶叶加工的产质量,杭州有个爱钻研的农民,设计发明出了一台全自动炒茶机,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了,并申请通过了国家专利。日前,该发明获得了浙江农民创富大赛创意发明类好点子奖。
农民徐如荣,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周家埭村人,家里世代种茶。上个世纪90年代,徐父承包了300多亩茶山,基本上靠雇人炒茶。由于传统炒茶只能单锅炒制,要完成杀青、整形、烘干、提香等工序颇费工时,而且手工炒茶中又存在成色不均等诸多问题,影响茶叶卖相,再加上,雇佣一名炒茶工每天要付150元工资,最终生意亏损了。“我那个时候是机械行业的高级技师,父亲就向我提出能不能把炒茶搞成全自动机械化。”徐如荣说,父亲随口说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于是,从2001年开始,他一门心思扑在研制炒茶机上。“这几年我一直在家里搞这个东西,8年里反复试验了4次,前后花去70多万。”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初,这台全自动一体化的炒茶机终于问世了。
在“新农民·新点子”浙江农民创富大赛中上,徐如荣的这台炒茶机获得了评审专家“科技含量最高”的评价。据悉,它最大的一个创新点是实现了机械炒制一体化,即把鲜叶从机器的一头放进去,在机器内完成杀青、成形、压扁、提香、磨光、焖香等六道工序后,成品茶就从机器的另一头出来了。整个炒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温度可随机设定,实现了真正的自动化。
“传统的炒茶是一锅一锅地完成,这个机器是批量生产。一般手工炒制龙井茶每人日产量在1公斤左右,而这台机器一人就可操作,一天能生产55公斤,大大节省用工成本。这种炒茶机还有节能的优点,与传统的单锅制茶相比,同样产量,可降能耗60%以上。”徐如荣说起他的这件“宝贝”一脸兴奋。
当笔者问到这台机器炒茶质量如何时,徐如荣自信满满:“手工炒制的茶叶,一般可泡5次;用这种全自动炒茶机生产的茶叶,品质不会比手工的差,起码能泡5次以上。”
在大赛上获得好点子奖后,有不少企业和商家联系了徐如荣。其中北京一个老板愿意出530万元买他的专利;上虞的一位老板提出出资1000万,让徐如荣技术入股。由于在投资金额、股份分配、控股权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最后未能达成意向。徐如荣希望通过融资自己做大这块“蛋糕”。因为他相信,中国是产茶大国,我省就有250万亩茶园,年产16.7万吨。如果他的全自动炒茶机能够推广开来,前景非常乐观。另外,他还想创办茶叶加工中心。
徐如荣满怀信心地等待着伯乐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