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来到绍兴县安昌镇安华村时,种粮大户方庆忠正在田头查看晚稻长势。说起今年的夏收夏种,他感慨地说:“现在耕田有拖拉机、种田有插秧机、割稻有收割机。自己种了30多年的田,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轻松过。”
今年48岁的方庆忠向记者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种田的场景感慨万千:“以前割稻、种田要弯腰;耘禾、除草要弯腰……”一天下来,就算最强的壮劳力,也腰酸背痛。大家都有一个梦想,要是种田不用弯腰,该有多好啊!
方庆忠是家里的老小,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尽管如此,他从小就开始参加田间劳动了。农忙时节,男男女女都在生产队赚工分,翻耕、收割、插种……七八人一组。他们早上三四点就起床去农作了,中午回家匆匆扒一口饭,下午继续干,一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整天弯腰劳作,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但就是这样赶进度,每人每天也割不完一亩稻,效率很低。“那时的亩产五六百斤算不错了,一家人勉强能吃饱。”
上世纪90年代初,方庆忠从老家到上海松江承包了100亩土地种单季稻和小麦。“那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下水田脚上有高统雨靴,雨天身上有防水雨衣,再也不用担心天寒地冻、水冰凉,再也不用担心被蚂蟥叮咬。”每年农忙时节,他都要叫上10多位帮工专门帮他割稻、种田,自己则除草、施肥、打药水,每天还是很辛苦。为此,他每季要花万把元人工费,加上农业税,赚的钱也所剩无几了。
方庆忠告诉笔者,现在赶上了好时代,种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田不用弯腰成了现实。“机插一天可种30亩,联合收割机1小时能收割三四亩,还直接将稻谷打好了,真是又快又好,节省了很多人工费;亩产也大大提高,最多亩产可超千斤呢!” (杨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