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经

转型升级生态高效的主题中

水生蔬菜的文章还可以做大做深

  本报实习生 陈鎏琰  微甜多汁的莲藕、皮脆肉美的菱角、脆嫩鲜美的茭白……这些百姓餐桌上的普通菜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生蔬菜。最近,金华举办了全国第三届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研讨会,专家们探讨了其现状和前景。
我省是水生蔬菜
  主产区
  “水生蔬菜指的是生长在多水环境中的蔬菜。”省农科院研究员陈建明告诉记者,主要有莲藕、芋头、茭白、慈姑、荸荠等。其中“余杭慈姑”、“西湖莼菜”、“武义宣莲”、“南湖菱角”等有较高的知名度。
  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胡美华介绍,水生蔬菜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蔬菜家族中一直担当重要角色。浙江是全国水生蔬菜产业大省之一,目前全省茭白面积为全国之首,达40万亩。已形成嘉兴、桐乡、余杭的单双季茭白,余姚、上虞、嵊州的双季茭白,以黄岩为代表的浙东南台州大棚设施茭白,以及浙中的新昌、磐安、武义、婺城、缙云山地茭白产业带。莲藕主要在义乌,籽莲形成了建德、龙游、兰溪的白莲、武义宣莲、丽水莲都区的处州白莲等3大产区。主要分布在永康、瑞安、永嘉、奉化和余姚等地的芋艿已达30万亩。
  近年来,我省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2008年,全省有近90万亩水生蔬菜,总产约140万吨,产值达到了近35亿元。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如义乌“东河”早藕,余姚“河姆渡”茭白、“余杭大红袍”荸荠、嘉兴“南湖”菱角等,其中,大多已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在磐安县尖山镇等海拔400-700米的高山台地,连片种植的茭白有2万亩,形成了高山茭白产业基地。据该县蔬菜办高级农艺师张德明介绍,这段时间正是高山茭白的采收高峰,亩产预计1400公斤,亩产值3000元以上。
  目前,浙江水生蔬菜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在磐安县高山茭白生产业基地,茭白等鲜活蔬菜已由过去的田头收购为主,转变为合作社购销为主,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网络。不少主产区还用上了冷藏技术,在茭白上市旺季、价格较低时入库,在淡季时出库销售,延长了茭白上市供应期。水生蔬菜的衍生产品也有较好的效益,如茭白叶草编工艺装饰品,残体加工成栽培食用菌的有机肥等。
技术创新为水生蔬菜加油
  金华市农科院蔬菜所张尚法副所长告诉记者,近年来,金华市农科院自主选育了“金茭1号”、“金茭2号”茭白、“东河早藕”莲藕、“田菱1号”菱角等新品种,示范推广“浙大茭”、“黄岩双季茭白”、“鄂莲”等一批优良品种和设施栽培、无公害高效栽培等新技术。金华的莲藕种植,运用了设施栽培、合理疏盘、流水灌溉,特别是带果移栽、套养泥鳅等技术,采摘期比常规栽培提前50多天,销售价格大幅提升。按亩产400—500公斤计算,每亩大棚莲藕收入在1.1万元以上。此外,一些新兴的水生蔬菜也悄然应市,余杭、青田等地把空心菜种到水里的竹排上,有人称之为"水上竹叶菜",不仅污染少,而且口感也好。
  有一段时间,人们是“谈茭色变”,因为茭白曾沦为蔬菜农残超标的代表。但近几年,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强农药销售和使用的监控,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建立健全的生产档案、产地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制等综合措施,我省的茭白生产实现了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生产。“特别是在茭白等水生蔬菜上大面积应用昆虫性诱剂,防治二化螟、斜纹夜蛾等害虫,效果非常好。”胡美华认为,现在可以完全放心地食用水生蔬菜。
水生蔬菜的前景不错
  水生蔬菜在国外不多,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竞争力。我国的莲藕、莲子,深受日本等国消费者喜爱,同时,现有水生蔬菜规模也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专家认为,水生蔬菜的前景非常不错,尤其是浙江,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气温较高、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合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
  省农业厅农作局副局长潘慧锋表示,我省发展水生蔬菜自然条件不错,但是要想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像茭白等水生蔬菜产销形势较好,但另有一些水生蔬菜因为种植成本高,农民不愿意多种。譬如,西湖莼菜由于采收难度大,费工费时,影响种植效益,难以扩大面积。因此,我省水生蔬菜生产下一步的目标是稳定现有的种植面积,继续开展各种优良品种研究和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建造水生蔬菜的产地交易市场和保鲜冷库等,继续推行安全化、无公害化生产,减少农药的使用。【链接】 水生蔬菜受环境污染小,几乎很少使用或不用农药,易于实行无公害栽培。水生蔬菜营养丰富,且医疗保健作用十分明显,如莲藕能镇静安神、降压止血;莲子能健脾止泻;茭白能清湿热解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