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08年达到9258元,今年的农业工作更是围绕转型升级、生态高效展开,这与我省多年来大力推行效益农业密不可分。然而,从萌芽到发展乃至取得突出成效,效益农业在我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日,原省农业厅厅长赵小道向我们道出了其间的曲折。
浙江种起了山东苹果盲目发展遭遇阵痛
赵小道是1986年到省农业厅当厅长的。“1985年,国家取消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浙江初步开始了效益农业的探索。”赵小道说。
随着政策的放宽,浙江农民纷纷把目光瞄向了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蔬菜、柑桔、花卉苗木等开始大面积出现在浙江大地上,一些地方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效益农业的发展并不是靠盲目种植来实现的,浙江农民经受了跟风种植和盲目扩张带来的阵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浙北地区的一些农民看到山东种苹果效益好,便从山东买来苹果苗,想在浙江种苹果。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苹果又小又涩,农民们投入的几万元钱都打了水漂。“当时在浙江,种什么的都有。”赵小道回忆说,嘉兴的青刀豆在当地质量很好,一些上虞农民就买了种子后回去种,大红袍枇杷在台州地区的种植效益不错,绍兴、湖州山区的不少农民也跟着种了起来,这些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当时农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看到别处农民种什么来钱了就跟着种,而忽略了农作物本身对气候、环境条件的要求,遭受了许多损失。”
各地盲目扩张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往往是一个人种某样作物成功后,周边的农户群起效仿,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发展成很大规模,致使农产品供过于求,在短期内出现了“卖难”情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但是农民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突出。”赵小道说,有一次去金华调研,发现当地黄桃丰收,但是没人收购,农民们把上万公斤成熟的桃子倒进了婺江,赚不到钱不说,还赔了很多钱。“江里是黄澄澄的桃子,江边是愁眉苦脸的农民,这景象实在让人心痛。”
转变观念并不容易疏花疏果让农民“肉痛”后赚钱
在新的形势面前,199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挥浙江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目标。至此,浙江农业开始了从数量扩张向追求质量的转变。
但是,要让农民转变观念并不那么容易。赵小道说,当时柑桔效益不错,不少地方就大面积发展,为让农民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农业部门派了专家去产区,手把手地教农民疏花疏果,如何更好地提高柑桔质量。可是不少农民却认为,现在柑桔的销路那么好,生产再多也卖得出去,好好的桔子为什么要剪掉。没想到话音还未落,上世纪90年代末,衢州柑桔就出现了滞销现象。“一方面,我们指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作物品种,另一方面,我们又积极宣传质量观念,推广新技术,指导农民从量的扩张转到质的提高上来。”赵小道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效益农业的观念终于得以深入人心,一些农民的传统观念开始了转变。他回忆说,有一年省农业厅在台州黄岩举办新技术推广活动,当时柑桔产业刚刚起步的临海涌泉镇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专程赶到现场找到专家,请教提高柑桔品质的技术措施。品质观念的率先树立,成就了今天临海蜜桔的辉煌。
1999年,慈溪市周巷镇的果农在台商的带动下,采用疏花疏果、矮化栽培等技术,生产的8万公斤优质黄花梨全部销往香港,卖到了每公斤12元的高价,相当于每只梨卖5元钱。尽管梨果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亩均效益却提高了将近10倍!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上批示:这就是效益农业。这为浙江效益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省大力调整种植和品种结构,改进种植技术,争创品牌,努力体现优质优价,效益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