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新中国60华诞正向我们走来,为了展现浙江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本报从今天起开辟“追忆60年”专栏,围绕60年我省农业领域发展历程,请老一辈亲历者们讲述相关重大决策出台的前前后后,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激励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新的征程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家庭联产承包的坎坷路
本报记者 袁 卫 俞廷尚
家庭联产承包可以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它将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了出来,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历史性变革。
1956年,浙江在永嘉县燎原农业合作社率先试点包产到户,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已年逾80的省农办原副主任徐万山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揭开了我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那段艰难的历程。
谈“包”色变,先行者被划成右派
“早在人民公社时期,浙江就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探索。”徐万山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农村开始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吃大锅饭”的做法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只顾赚工分,不管总体生产,出工不出力,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从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只从84元提高到了86元,生活相当困苦。”
在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农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土地制度来提高生产积极性,改善生活。1956年5月,永嘉县燎原农业合作社开始试点包产到户,即实行联系产量制,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1957年1月27日的《浙江日报》,发表了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的署名文章:《怎样改进农业社的经营管理——“专管制”和“包产到户”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此后短短两个月内,永嘉县就有255个合作社实现了包产到户,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可是,当时永嘉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他们从集体经营又回到了分散经营,“是打退堂鼓”。在1958年2月14日召开的永嘉县四级干部会议上,李云河的“多劳多得”、“包产到户”成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典型,李云河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一时间,批判李云河以及包产到户的声音铺天盖地。“此后,浙江人谈‘包’色变,尽管后来新昌、永康、义乌等地都进行了类似的探索,但因为缺乏大环境的支持,最后还是都失败了。”直到今天,说起那段往事,徐万山仍显得很无奈。
艰难前行,浙江成了全国“后进分子”
有了前期的“教训”,就算中央后来坚决提出了包产到户的决定,但在浙江,还是有很多人抱着观望态度,改革一度滞缓。向来敢为人先的浙江,在包产到户这件事上,一度成了全国的“后进分子”,多次遭到中央批评。
徐万山回忆说,1978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了“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做法,就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把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还给农民,农民在承包地上种什么、如何种有了生产的自主权。但是,“当时的阻力实在太大了。”徐万山说,上级领导害怕犯错误不敢推行,基层领导又怕包产到户后农民会破坏土地、不搞生产,改革进程缓慢。
有件事徐万山至今仍记忆犹新。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1980年,徐万山等人在富阳作了个“包工到户”的试点,就是把一块田所需的劳动力计算清楚后,包给一两个农民耕种,农民在完成该地块的工作后,其余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此举收到了显著效果。包工到户以前,水稻“双抢”时间要拉长到1个多月,还要从机关、部队、工厂去抽调劳动力,包工到户之后,农民一改“一窝蜂、磨洋工”的习惯,不到3天就干好了田里的抢收、抢种工作。“本来想把这个作为成绩向领导汇报,想不到回到单位后,却受到了批评,认为我们是在搞单干。”徐万山说,很多人都说那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时机关里的人大多相熟,但自从他搞试验后,很多人疏远了和徐万山的关系,关系很好的人也会和他调侃:“老徐,搞单干啊!”
包产到户的改革一直在困境中前行,直到1981年,浙江还是没有出台推进此项工作的政策和文件,很多地方都是自己在摸索。
破茧成蝶,改革推行不可阻挡
“改革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已不可阻挡。”徐万山说。
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当前农村实行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又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解除了思想束缚的浙江人终于大展拳脚,我省通过从贫困地区到富裕地区、从家庭副业到农业主业的试点,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浙江农村基本实现包产到户。“浙江的改革有个特点,尽管起步较迟,但是范围很广,速度很快,而且在林业、海洋渔业等多领域一起推开。到1984年,我省广义上的农业领域已全部实现了包产到户。”由此,浙江农村开始了辉煌的旅程,从1984年起,农民收入连续24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成了一系列农村改革的先行者,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建设、农民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农村改革。”徐万山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