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早稻丰收的启示

  本报记者 俞廷尚 见习记者 程益新
  今年我省的早稻生产,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种植面积172.3万亩,同比增加15.8万亩,增幅超过10.1%;
  亩产389公斤,同比增加10公斤;
  总产量67.1万吨,同比增收7.7万吨,增幅达13%;
  一直以来被认为种植效益低、在上世纪90年代农业结构调整中迅速衰落的早稻,如何转眼间又成了香饽饽?丰收背后的推手到底又是什么?日前,记者前往各地一探究竟。
是什么撬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浙北地区,由于气候、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过去农民普遍只种中晚稻,在计划经济年代曾推行过一阵早稻,阻力多多。但就在今年,该地区农民种早稻积极性却又空前高涨,仅安吉县种植面积就达到1860亩,比去年增加了7倍多。“政策这么好,想不种都不行啊。”安吉县良朋镇种粮大户胡长健爽朗地回答。去年,他的1300亩水田没有一株早稻。今年,胡长健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一下子种了300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良种补贴每亩30元,统防统治每亩20元,加上粮食价外补贴等,每亩最高累计可达100多元,如果再加上当地政府对种粮的补贴,早已抵消早稻种植的大部分成本。
  为鼓励早稻生产,我省今年还出台了早稻售粮奖励政策,对按订单缴售省级储备早稻的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每50公斤稻谷给予20元额外奖励;同时,把我省早稻收购信息指导性价格提高到每50公斤98元左右,一下子比去年提高了5元,高于全国收购价8元。
  扶持力度的加大,让原本无利润可言的早稻有利可图。“今年每亩早稻的利润有100多元,3万多块钱早已在银行户头了,多年来第一次种早稻,这个效益我很满足了。”看到胡长健的效益,很多大户也纷纷,表示明年还将大面积扩种早稻。
  从上世纪90年代一度出现农民“贴钱代种”早稻,到如今种植大户争地种粮,政策的变化,着实让农民对早稻种植来了个大“变脸”。
是什么助推早稻亩产节节攀高?
瑞安种粮大户陈庆福去年创造的全省早稻单产纪录624.9公斤,已让专家惊叹不已;时隔仅一年,嵊州良种场把这个数字改写成了652.26公斤,创造了新的浙江农业吉尼斯纪录。“早稻亩产跟变魔术一样地大幅提高,得益于良种良法在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温州市农业站站长叶定池说。随着早稻种植效益的逐年攀升,“种好地,多产粮”已成为种粮大户的共识。为能多收三五斗,他们把早稻旱育秧、机插、直播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省工节本高效技术和“中嘉早17”等新品种,引入到生产中并大面积发展,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
  如果说良种是高产的先天优势,那么田间管理就是后天培养。今年,乐清种粮大户倪刚友是两条腿齐步迈进。在选种超高产抗病专用型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的同时,他根据该品种特性,结合农技人员给出的施肥配方和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早稻长势明显好于去年。“同样一亩田,采用良种良法能多收50公斤稻谷,多增加收入100元。”倪刚友说,相比去年475公斤的平均亩产,今年他单是卖稻谷的毛利润就多了7万元。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随着测土配方、早插早播等先进管理技术的深入人心,种粮的效益大幅度提升,这让种粮大户卯足了劲。而由他们带头的高产竞赛,更是助推了早稻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
  今年,我省加大了早稻高产示范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全省各级建立早稻高产万亩片16个、千亩片75个、百亩方668个,高产示范方的建设,为今年早稻高产打下了基础。仅温州市的99个高产示范方中,6成以上的平均亩产超过550公斤。
  省农业厅粮食首席专家孙健表示,早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今年早稻高产的重要推手。
是什么促成高产优势转为种粮利润?
  要做就做大。这是天台县种粮大户俞水琴多年来种粮得出的经验。“虽说新技术、新品种使早稻亩产得到提升,但是要把这一优势转化为种粮利润,还需要扩大规模,积少成多才是种粮致富的出路。”
  自成立天台县红旗粮食专业合作社以来,俞水琴的种粮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流转的土地已达2000余亩。“每亩100多元的利润看似微乎其微,但乘上上百亩的基数,效益也相当可观。”据她介绍,今年她种植的700多亩早稻,平均亩产超过350公斤,利润近10万元。“有了规模,才能换下耕牛开‘铁牛’”。今年,俞水琴投入巨资购置了5辆拖拉机、2台插秧机、1台大型烘干机,实现了插秧、收割、植保等多个早稻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
  如今在浙江,推动流转土地、促进规模经营,已成为发展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仅台州就有种植早稻50亩以上的大户270户,比上年增加103户,他们共种植了6万余亩早稻,占该市总面积的33.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