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鼓励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来自温州农村的调查

  本报通讯员 温 荷
创业有特点
  当前,温州市有230多名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从这次35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实体和11个就业单位的抽样调查看,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发展态势较好。35个创业实体已有29个产生效益,2008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有8个,30万元以上的有6个。他们创建出一批县级示范农产品基地、示范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1.本地大学生成为农业创业的主要成分。据对35个创业实体调查,共有41名大学生参与创业,其中温州本地大学生40名,在农企就业的则主要是外地学生。“8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的骨干。创业的41名大学生中,30岁以下的23名,占56.1%。在就业的大学生中,30岁以下的占90%。
  2.特色产业成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35个创业实体中,从事特色产业的有34个,其中从事水果、茶叶种植的各5个,种植蔬菜、中药材的各3个,畜牧业9个,休闲农业1个,农业服务业两个等。
  3.就业再创业成为大学生投身农业的主要路径。从大学生农业创业的经历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初次创业,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农业创业,共两个;二是就业转创业,创业前在农业或其他领域就业,工作几年后再从事农业创业,共22个;原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有过就业经历的,进行农业创业成功率较高;三是子承父业再创业,共7个;四是创业再创业,大学毕业后在其他领域创业,积累资金后转到农业领域进行再创业,共4个。
  4.创办农业基地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类型。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可多可少。大学生创业受资金限制,初创时大都选择了农产品基地生产,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加工业发展。
  5.农业专业类大学生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要技术服务力量。被调查的11个就业单位共聘用大学生51名,其中农业专业大学生23名。这些农业大学生认真开展农民培训、技术推广和课题研究,促进了农业基地的发展,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调查显示,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在农业领域不仅就业容易,而且待遇较高,年收入达3万到10万元,比其他学生高出一倍。
学子竞风流
  大学生凭借其文化素质较高、思维活跃、反应敏锐、富有激情的特点,在农业创业就业中表现出较好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管理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
  1.市场意识较强。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反映比较敏感,同时个个都是计算机能手,善于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获取、发布和交换信息。瑞安市营前乡大学生胡允川通过网络与江西一家鸡苗生产基地联系后,在家乡办起了浙江凤凰野鸡养殖场。通过两年的努力,养鸡场已成为颇有名气的野鸡种苗基地,2008年净收入达20万元。平阳县大学生谢尚普哥哥办的山地鸡饲养场,因产品无销路连年亏本,仅2007年就亏损了40万元;2007年12月,谢尚普上山与哥哥合作养鸡,通过产品包装、等级分类、送货上门等方式打开了山地鸡的销路,2008年净赚30万元。
  2.科技意识较强。大学生创业者在发展农业基地中都十分重视先进科技的学习和应用,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毕业于华北工学院的乐清市双峰乡平园村大学生张征回到家乡,发现石斛种植具有较好的前景,而野生石斛资源有限,种苗生产相对滞后。于是,他到浙江大学学习组培技术,学成后回乡创办了龙泰枫斗公司,建立了石斛种苗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全国有名的石斛生产加工基地,年产石斛苗300万株,年产值达400万元,并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3.品牌意识较强。大学生创业普遍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据调查,所有大学生创业者都拥有自己的商标或品牌。乐清市雁荡镇林义春夫妇都是大学生,他们2005年在家乡创办茶场,同时注册“能仁”商标,并着力提升雁荡毛峰茶叶的质量,在乐清打造出首个畅销高端市场的品牌。
  4.人才意识较强。大学生们对人才特别重视,他们创办的企业、农场、基地更多地聘用大学生;有的还支持大学生入股,吸引大学生合作,逐步形成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学生们在创业基地里工作,能够得到理解和尊重,心情比较愉快,工作积极性普遍较高。
  5.合作意识较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纷纷围绕创业产品,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目前有11个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当地产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苍南县樱桃谷鸭联合社的大学生们,一边发动农民发展养鸭基地,一边组织建立合作社,目前建立了基地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从而在该县形成了以肉鸭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联合社和专业合作社为龙身、以基地和农户为龙尾的龙型经济链,2008年全县肉鸭饲养量达78万羽,产值达2300万元。今年产量、产值将有更大的增长,可为苍南农民增收450万元。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困难还不少
  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并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活力,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发展不快,档次不高,在创业就业过程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1.传统观念突破难。大学生不愿到农业领域创业,除农业生产脏、累外,调查中较多学生反映,最难的是来自根深蒂固的传统就业观的压力。很多人认为读大学的目的就是要跳出“农门”,不赞成大学生搞农业,许多父母也反对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2.启动资金筹集难。开展农业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为其完成大学学业已经付出了许多费用,毕业后要继续创业,家庭难以提供足够的创业资金。虽然各地为大学生创业制订了资金扶持政策,但是数量少、落实难。据对初次创业和就业再创业者调查,60%资金来自社会借款,30%资金来自家庭支持或就业收入积累,贷款等其他途径占10%。
  3.专业技术对口难。41名从事农业创业的大学生中,学农的12名,仅占29%。同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实践,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验,因而在初创阶段遇到了较大的技术问题,有的因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局限,造成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农业企业招聘难。
  4.扶持政策落实难。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如税收减免、小额担保信贷、贴息支持、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及就业见习、预就业派遣援助制度等,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针对性、可操作性都不够强,有些政策没有很好落实。
  5.社会服务到位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服务不到位。因而,大学生们对农业资源状况、市场供需动态、创业风险情况、农业产业政策及创业就业的扶持措施并不了解,创业就业出现一定的盲目性,以至有些大学生走了不少弯路,影响了创业积极性。
意见和建议
不断加深对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大学
生参与农业创业就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劳动力结构,提升经营主体素质,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关部门可以培育一批具有市场意识和真才实学的新一代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使之成为农业公共服务队伍的后备人才和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有力补充;可以大大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和骨干作用。温州市目前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00家、农业规模经营大户3800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创业就业岗位。各地应加快在全社会营造创业致富、务农光荣、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大有作为的良好舆论氛围。
大力优化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的政策环境。各级党委、
政府应认真落实鼓励大学生到农业领域创业就业的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就业者给予专项补助;实施“一社一名大学生”计划,对选派到农业专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大学生,给予享受到农村和社区担任专职工作的同等政策;加大农业事业单位面向生产第一线招聘大学生的力度,对选派到合作社工作满3年的大学生,参加事业单位农技人员聘用招考时予以照顾;对接收大学生的农业企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助和贷款贴息补贴,政府在税费减免、社会保障、担保信贷、贴息补助、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扶农项目要向大学生创业倾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单位的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的列项和资金上,给予照顾。
切实加强以培育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能力为重点的农
业教育。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的建设,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报考涉农专业。农业高等教育要围绕效益农业发展,调整学科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加速培养一批有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为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提供素质条件。
努力健全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的服务体系。各有关部
门要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高度,认真做好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的服务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切实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依托农业功能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发建设一批大学生农业创业园和农业创业就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平台和就业机会。组织人事、劳动保障、国土资源、电力、金融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大学生在各个方面提供便利,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施展才华、开创事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