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经济的兴起,让“留守”一词进了农家。近日,记者来到绍兴,走进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的群体,听她们诉说——
留守背后的喜与悲
实习生 郑洁琰 韩佳楠
创业致富,她们想做生活的主人
徐雅琴,绍兴县夏履桥村人,小学毕业。7年前老公外出打工,她在家办起了养鸡场。独自一人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徐雅琴失败过,也想关了养殖场,但最后那股不服输的拗劲让她坚守了下来:“我当时不光想着要把亏掉的钱赚回来,最主要还是想证明给别人看,在家的妇女也照样能挣钱。”
徐雅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去年养殖场有了10多万元收入。“生意做出去了,见识广了,老公也不再嫌我没文化。有时我还能帮他出点主意呢!”徐雅琴乐呵呵地说,“儿子也常常说我越活越年轻了。”
上虞曹娥街道“留守妇女”王瑛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照料,没时间去企业上班。在街道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她接来来料加工的活,在家里制作雨伞配件,顾家赚钱两不误。“以前邻里碰在一起老聊是非,现在都说技术什么的,一年下来能赚六七千元,生活质量上去了。”如今,王瑛已是街道里的技术骨干,来料加工厂还常请她去做技术指导。
农妇王玉梅更是就地取材。她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十来棵杨梅树,养了几十只鸭子,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夫妻俩一个在外打拼,一个在家经营,日子忙得不亦乐乎。
据统计,目前仅上虞市,就有家庭种植户600余户、养殖户450多户、来料加工户200多户、“农家乐”58家,其中80%以上由留守妇女经营,创造产值800余万元。
望子成龙,
是她们最大的心愿
徐雅琴虽然整天忙着打理鸡场,但是对儿子的前途一点也不含糊。她把儿子送去绍兴市里读好学校,鼓励儿子好好读书。“儿子每次放假回家都帮我喂鸡、打扫鸡棚,读书成绩也很好。我打算像城里人一样给他请个家庭教师。”徐雅琴希望家里能出个大学生。
王玉梅平时寡言少语。可一提到儿女,她就打开了话匣子。“小儿子在县里的职高读书,整天玩电脑,平时也很少跟我聊天,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我和老公都没文化,不知怎么教育,就怕他学坏。”王玉梅很担心儿子的未来,但只能干着急。“眼看快职高毕业了,估计考不上大学,我想让他去外面打工。”
欣慰的是大女儿很有出息,不用王玉梅操心。她从一个生锈的饼干盒里翻出一张张旧奖状给记者看:“女儿成绩可好了,你看,小学开始就每年都有奖状,我都保存着呢。她现在在金华上班,赚的比她爸还多。”
很想老公回家,但现在挣钱是第一位的
徐雅琴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鸡洒谷喂水、打扫鸡棚,什么活都干,有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她说,这时候特想老公能回来帮帮忙,但没办法啊,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公每次回家都能带回一摞钱,这笔钱能干许多事情,比如缴学费、装修房子。
与丈夫两地分居,相思难见,但“挣钱是第一位的”,为了家里过得更好,留守妇女们把这份思念藏在心底。“不是不想,可盖房、孩子读书都需要钱,要趁年轻多攒点”,大家言语间难掩内心的期盼。“偶尔来个长途电话,简单说两句就挂了。长途话费贵,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得省着花。”这么多年,王玉梅似乎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老公每月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住上两天又赶回去了。”夫妻俩存了很多年钱,不久就能翻新房子了。本来这是件高兴的事,可家里只有她一个女人,对造房一窍不通,“到时候还真不知该怎么办呢。”王玉梅不禁皱起了眉头。
由于丈夫在外,长年的分居让留守妇女们心系两头,丈夫的外遇问题也困扰着她们。去年7月,全国农村妇女心理阳光工程在嵊州市王镇试点。调查显示,当地5个妇女中就有4个认为自己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