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报
记者
袁卫
在湖州广袤的田野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拥有丰富的种养经验;他们不仅为周边农民树立了可看可学的榜样,还手把手地把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农民;他们的身份是纯粹的农民,却能够享受政府津贴,也拥有评选职称的资格。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民专家。
农民说:
遇上什么难题,喜欢就近找他们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种粮大户,对机械化操作也很在行,要是遇上什么难题,我们都喜欢去找他。”说起农民专家施建平,湖州市南浔区农民孙荣祥言语间透出浓浓的亲切。
孙荣祥和施建平相识于去年10月,当时正是水稻治虫的关键时节,但是他唯一的一台担架式喷雾机出现了故障,无法运作,远在杭州的生产厂家又没法及时上门服务,心急火燎的孙荣祥找到了施建平。
年仅30岁的施建平有着10多年种粮经验,他不仅承包了350亩水田,还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喷雾机等一整套粮食生产机械化设备,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不到20分钟,他就帮我修好了喷雾机,我打药的事一点都没耽误。”时隔一年,孙荣祥说起此事仍满怀感激。
施建平是湖州市100位农民专家之一。2005年,湖州市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新型农技推广网络建设,开展了首批“湖州农民专家”评选活动,评选出50名农民专家;去年底,又评选出了第二批农民专家,农民专家人数扩大到了100名。
农业部门说:
他们接上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农民专家团队的形成,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农技推广队伍中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更新跟不上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技推广遭遇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很难送到农民手中。”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说,“与此同时,农村却涌现出了一大批学科学、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大显身手,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也成了致富带头人。”
记者发现,湖州的这些农民专家都有个特点,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基地,要么是合作社的带头人,要么是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先进技术到了他们手上,立刻就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量先进农业科技在农民专家那里得到了应用,而且为农民树立了可看可学的榜样,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6月,湖州水稻杂交组合“秀水123”种子出现大面积不出芽的情况,农民心急如焚,而农民专家施建平摸索出的“不浇水、轻覆盖、每12小时翻一次”方法,出芽率竟达90%左右。得到消息的农民纷纷前去“取经”,施建平每天要接听几十个咨询电话。“平时农技人员磨破嘴皮,农民也不一定听得进去,但是在事实面前,大家学习的劲头就很足了。”杨建明说,“短短几天时间,就有数百位农民掌握了这项技术,这样的效果是传统的推广方式很难达到的。”
农民专家说:
帮助乡亲们是应该的
“我本身就是农民,有好的方法、新的技术,就应该教给身边的乡亲,自从有了‘农民专家’的称号后,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定要更多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要对得起这个称号。”施建平的话说出了农民专家们的心声。
农民专家高福明自主创新了“双漏斗葡萄栽培法”,主动为全县葡萄种植户培训讲课;他领衔的长兴县葡萄行业协会管理规范、服务到位,为长兴葡萄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专家任长林,开发白茶及水果基地1300多亩,生产的梨和茶叶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在他的帮带下,吴兴区的水果种植跨上了新台阶。种粮专家嵇金桥、蜂蜜专家邱汝民、茶叶专家盛潮涌、苗木专家童鸣初、蚕桑专家陶新中、葡萄专家陈伟永、珍珠养殖专家姚连珠等一大批农民专家,都为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有问题,找农民专家!”如今,农民专家已成了湖州农民咨询信息、学习技术的好老师。
农民专家会越来越多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发挥农民专家推广技术的积极性,湖州市采取了送农民专家去大学培训、给予项目倾斜、破格评定职称、发放政府津贴等一系列鼓励措施,把农民专家纳入农业部门管理,按专业工作、技术成果、试验示范、指导农民、联系服务、带动产业和经济社会效益等7个方面对农民专家实行岗位年度考评。据统计,目前湖州已有42名农民专家获得了农业中级专业职称,38位农民专家享受了每年3600元的政府津贴。佘国兴、郑毛毛、许炳云、罗金喜等一批农民专家被授予“浙江省优秀农村青年”、“湖州十佳科技兴农领路人”、“省科技示范户”等称号。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湖州农民专家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农民专家服务农民的积极性高涨。
农民专家已成为湖州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我们将每3年评选一批农民专家,让越来越多的专家常驻乡村,为湖州农技推广工作多做贡献。”杨建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