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浙江畜牧兽医

风雨过后是彩虹

大学生“鸡倌”周理鹉的酸甜苦辣

  •   一个大学毕业生,放着一份月薪 2000元、“朝九晚五”的轻松活不干,跑到偏僻山区去养鸡。永嘉县溪口乡前山村大学毕业生周理鹉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不解,但他却认准了这样一条充满艰辛又有着美好前景的创业之路。
      炎炎烈日下,一个戴着大口罩、脚穿旧布鞋、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正背着一个白色大药箱往道路上喷洒消毒药水,他就是“大学生鸡倌”周理鹉。
      “这已是今天的第三道工序,平均两三天就要消一次毒。”见笔者来访,周理鹉摘下口罩,擦了擦不断滴下的汗水,憨厚地笑笑说。他告诉笔者,自己平时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打扫、喂鸡,如遇需要消毒的日子,就要4点多起来,虽然繁琐辛苦,但他一点也不敢懈怠,因为他至今难以忘记自己在养鸡路上经历的那件“伤心事”。
      2007年底,周理鹉大学毕业不久,放弃了在一家物业公司的工作,怀揣父亲筹集的10万元回到老家溪口乡,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土鸡养殖场。他每天起早摸黑、埋头苦干,看着5000只鸡仔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了希望。谁知三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一大批鸡接连倒下,最后只剩下200只。
      现实残酷地打击了他的创业梦想。“那段时间,每天都要挑起簸箕清理死鸡,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了一样。”这场变故不仅使他背上了10万元的沉重债务,更严重打击了他的信心。“我真的适合创业吗?”他曾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在这时,身边的亲人、当地政府给了周理鹉莫大的支持。“乡里领导给我送来了500只雏鸡,还隔三差五来做技术指导;我爸爸又四处借款,爷爷更是卖掉四只大肥猪来给我筹集创业资金。”说到这里,周理鹉的眼圈红了。
      爱心激励下的周理鹉从挫折中站了起来,再次向创业路上出发。他总结经验教训,除了一腔热情外,更注重科学养鸡。他把养鸡场从人口密集的村庄搬到了村外的小山坡上,从圈养变为放养,定时做好消毒防疫和免疫接种,还给雏鸡、中鸡、大鸡分了“房”,每个阶段的鸡各有自己的鸡舍,鸡舍里配备保暖灯、自动给水壶……如今,周理鹉的养殖场已先后出笼两批鸡,由于品质好,永嘉岩头、岩坦等附近乡镇10多个酒店、农家乐的采购人员纷纷上门订购,目前周理鹉已有了7万多元收入。
    (姜剑 叶圣义 庄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