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七八月间,徜徉在湖州的绿色田野,尤其是贯穿全境的318、104国道两旁,不经意间,你就会看见大片大片的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绿葡萄、青葡萄,在夏日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紫宝石、绿宝石、青宝石的光晕。
湖州是我省较早栽培葡萄的地区之一,但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湖州葡萄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不多,在我省葡萄产业中只能算是个“小字辈”。近3年,这个“小字辈”正以每年新增种植面积七八千亩的速度迎头赶上,如今已突破3万亩,成了闻名遐迩的浙北“吐鲁番”。
湖州葡萄产业是怎样拿到登上磁悬浮列车的“车票”的?记者近日赴湖州一探究竟。
土地哪里来?
一个农业产业大面积、快速度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在湖州北部的长兴县雉城镇曹家桥村,记者似乎对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
2006年前,该村几乎没有葡萄种植;但如今,该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600亩,成为长兴县有名的葡萄专业村。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长兴县加大了葡萄产业发展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发展葡萄等七大农业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扶持政策,采取两手抓的方式,一方面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对流转工作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另一方面积极动员、鼓励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户规模种植葡萄,从而实现“有地可种,有人去种”,以至于短短几年内,该县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3年里翻了两番,目前种植面积达2.1万亩,湖州葡萄三分天下有其二。
长兴县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葡萄产业的做法,可谓是湖州全市发展葡萄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通过租赁、转包等方式,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也为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该市已有葡萄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乡镇8个、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专业村14个,规模化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本钱谁来投?
相对于其他种植业,葡萄种植投入成本较高,一般来说,即使普通的避雨栽培设施,每亩成本也在1万元左右。湖州市除了政府资金的引导外,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尤其是工商资本的投入,为产业发展注入充足资金,加快了该市葡萄产业的发展步伐。
在该市吴兴区织里镇骥村村,记者就见识了一番工商资本的威力。3年前,骥村村里没有一亩葡萄园。2006年,在该镇开办印染厂的浦江人蒋兴明与人合伙,在骥村村投资100多万元种植了100亩葡萄,并成立了雷龙葡萄专业合作社,开了该村葡萄种植的先河。随后两年,合作社不断加大投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今,该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500多亩。记者采访时,该合作社又刚刚在附近转包了600多亩土地,准备来年种葡萄。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万元工商资本投入湖州葡萄产业,建设葡萄基地7个,面积达8000多亩。雄厚的资金投入,不仅壮大了种植面积,也使得该市葡萄的设施栽培水平大幅提高。目前,该市葡萄种植拥有简易避雨栽培面积2.1万多亩、全钢管大棚1300多亩,设施栽培占全市种植总面积近80%。
技术怎么办?
一般来说,江南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不太适合种植葡萄,因此对葡萄栽培技术要求很高。湖州要如此快速地发展葡萄产业,如果技术跟不上,将不可想象。
位于德清县乾元镇的浙江省设施葡萄研究所,是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市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所负责人卢如国老师告诉记者,他们2004年初来这里投资创业时,周围几乎没有人种植葡萄,更别谈什么先进栽培技术。通过他们研究所几年来的示范引导,现在周边已出现了五六家规模葡萄种植基地。所里的技术工人修枝、施肥时,经常有附近农民甚至周边县(市、区)的农民直接跑到葡萄园来现场学习。研究所本身也经常主动为果农提供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和咨询。在他们的技术引导下,现在,周边这些葡萄种植基地的种植水平都不低。
在长兴县三河葡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高福明告诉记者,每个月县里的葡萄协会都有相关技术资料发给社员,这些资料都是协会里的专家和种植能手根据近段时间当地葡萄栽培上遇到的问题专门编写的,实用性很强。“我们长兴全县的葡萄栽培只有一个模式,怎么搭架,怎么修枝,都是统一的。”高福明说。
在湖州,除了有浙江设施葡萄研究所、长兴兴藤葡萄研究所这样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外,还有28家葡萄专业合作社。它们与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相辅相成,构成了完善的葡萄栽培技术推广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使湖州葡萄的品质有了保障。目前,该市已建有无公害葡萄基地2.4万亩,有机和绿色产品基地3家,面积2800多亩,三类优质葡萄面积占总面积的90%。
卖到哪里去?
“只要种得好,没有卖不掉的葡萄。”这是高福明对记者说的一句话,那份底气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这不光是高福明一个人的底气,这是整个湖州葡萄产业的底气。立足于“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通过不同层次的营销方式,近年来,湖州葡萄尽管种植面积快速发展,依然产销两旺。
在雷龙合作社采访时,记者就未能见到合作社负责人蒋兴明,一问,原来是到山东推销葡萄去了。自葡萄上市以来,他就没在家呆过几天。
在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浙江青藤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员工正忙着选果、包装,一辆挂着上海牌照的厢式货车正在门口等着。公司负责人陈伟永告诉记者,由于品质过硬,市场上一般葡萄每公斤卖20元,他们的卖36元,还不够卖,先付钱也保证不了,甚至发生过客户争购的事。“在新建的560多亩钢管连栋葡萄大棚里,我打算开设1万平方米的‘葡萄超市’,每串葡萄都有条形码,游客可自己挑选、采摘,根据条形码付钱。”对新建的葡萄园区,陈伟永这样设想新的葡萄销售方式。
在安吉仙溪科技果园有限公司,记者品尝到了该公司自酿的葡萄酒。据介绍,这是我省迄今唯一一家生产葡萄酒的企业。公司负责人方冬娣说,尽管现在当地葡萄产业形势不错,还没有遇到卖难问题,但也应未雨绸缪。这也是一种尝试,为当地葡萄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近年来,湖州葡萄以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大中城市为中心,向西进军安徽,向北越过黄河,销售红红火火。同时,该市葡萄产业的品牌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现有注册商标16件,其中“青藤”、“崔大姐”、“景缘”、“紫叶”、“兴藤”、“后漾”等品牌在湖州乃至“长三角”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青藤”商标今年还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如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她又多了一颗亮丽的明珠——葡萄。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湖州市目前有葡萄种植户2265户,葡萄种植面积3万多亩,预计今年产量2.86万吨,产值1.49亿元,约占该市水果总产值的42%,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