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毕业生童旭宏放弃高薪聘请,毅然回到家乡——建德市大同镇上马村石郭源自然村,建起占地10亩的高效生态石蛙养殖基地,像模像样地当起了“石蛙王”。
童旭宏自去年5月初创业至今,先后投资30多万元。“既然回乡创业,就要干出一番新天地”。今年刚满30岁的童旭宏,是专门研究遗传育种的博士生,去年5月一毕业,就有家科研院所向他抛出橄榄枝,而且月薪不少于5000元。可童旭宏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乡自主创业,他想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回乡创业,选择什么行业好呢?童旭宏请教了浙大动物科学院的舒教授。舒教授告诉他,现在市场上的石蛙价格高,前景看好,而绝大多数养殖户因缺乏技术,往往成本高、回报低。童旭宏在浙大求学多年,如果能学以致用,将事半功倍。教授的一番话,让童旭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为养好石蛙,童旭宏事先到安吉、临安、龙泉等地进行了考察。在考察中他发现,多数石蛙养殖场是全封闭的。这种养殖模式虽然受外界的干扰小,可防天敌,容易管理,但投资成本大。而且因空气不流通,一旦石蛙得病,很容易发生大范围感染。另外,他还发现所有养殖场几乎都是以购买幼蛙来引种发展的,生产成本高。于是,他打算建一个原生态的石蛙繁衍基地,利用循环配套的梯队养殖模式,降低养殖成本。
养殖模式定下了,可到哪儿养又是个问题。因石蛙非常挑剔,必须在水质好、无干扰的地方才能生存。童旭宏翻山越岭,最终将养殖地选在建德石郭源。
按照设计,童旭宏的石蛙养殖基地除了有水面、陆地外,水陆间还设有假山等,这样,水里可套养石斑鱼,沟渠间可种植猕猴桃、葡萄等作物,既能遮阴,又可增加收入。据童旭宏估算,采取这种方式建设相同面积的养殖场地,比一般养殖场至少要节省成本三分之一左右。
为提高蛙种品质,避免近亲繁殖,童旭宏经常独自一人深入山沟,捕捉野生石蛙蝌蚪。为养好石蛙,童旭宏时常三更半夜打着手电筒,来到种蛙场,聆听“呱、呱”的蛙叫声,细心地记录种蛙繁殖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童旭宏的石蛙养殖场已初具规模,5000多只种蛙生长良好。童旭宏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科研与养殖相配套的大型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童旭宏要走的路还很长。
(宁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