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典型报道

老农贷款种粮的

底气

——余姚发展粮食生产侧记

  •   本报记者 袁 卫 俞廷尚
      余姚,这个坐落在美丽的母亲河姚江岸边
    的江南小城,揣着7000多年河姆渡灿烂历史文化,拥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文明,不仅有“塑料王国”、“模具之乡”、“灯具之乡”、“裘皮之乡”等美誉,也拥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杨梅之乡”、“茭白之乡”等耀眼的光环。经济如此发达的余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从未放松,从而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先进典型。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日前,记者去余姚采访该市发展粮食生产的典型,在连片上万亩的金色稻海中找到了正在稻田开沟排水的马渚镇瑶街弄村村民吕庆德。他在年初向信用社贷款17万元,承包了370亩水田,全部种上了早稻。
      17万元贷款,对一位种粮农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农敢贷款种粮,是有着底气和后劲的。
    动力:
    一整套好政策
    支撑:
    一大帮好朋友
      吕庆德一口气承包了370亩粮田,他能够管好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吕庆德很有把握地笑了:“不怕,我有一大帮朋友帮我呢!每到水稻生产关键时节,余姚市农林局、乡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总会给我们送来‘及时雨’,或介绍种粮政策,或指导种粮技术,有他们帮忙,我们种粮省心多了。”
      余姚市粮油作物首席专家金武昌是吕庆德的朋友之一。金武昌有事没事总往农民田间地头跑。去年开始他专门到马渚镇水稻高产示范方蹲点指导,每周至少有3天在农民家里或者田间地头度过,水稻怎样育秧、怎样移栽更好,什么时候该治虫了,什么时候该防病了,事无巨细,他都手把手地作指导,和农民朋友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种粮大户们都把他当成贴心人,水稻种植出现什么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在金武昌的帮助下,今年吕庆德采用了水稻双季双机插技术,目前早稻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在400公斤以上。【链接】 在余姚,像金武昌这样的乡镇级以上农技人员共有435人。他们在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制定防控方案,保障农民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通过开展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下乡指导等方式,把水稻双季双抛双千斤技术、水稻精确施肥、水稻“四减四增”栽培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送到了农民手中。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该市粮食播种面积近年来稳中有升,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粮食单产连创新高(其中2008年晚稻亩产创下了490公斤的历史最高记录),已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信心:
    更大的后劲
      要归还17万元贷款,吕庆德显得很有信心:“还钱不成问题,不出意外的话,我想今年就能够还清。”
      吕庆德向记者谈了他的还款计划:早稻即将成熟,照目前的长势,每亩收获400公斤不成问题,若晚稻亩产也能达400公斤以上,售粮的钱加上政府补贴,他今年的种粮收益就在10万元以上。他还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准备利用手中闲置的农机具,为周边农户开展机插、机耕、植保、机收等机械化服务,目前已和不少农户达成了早稻机收协议。“种粮收益加上机收服务的收入,我今年的总收入应该在20万元左右,一年内就可以还清贷款。今后我还将增加机械,扩大服务面积。”说起自己发展粮食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前景,吕庆德信心满怀。
      【链接】 余姚现已组建粮食生产和农机、植保等各类服务组织(或合作社)40余家,做到了每个产粮乡镇(街道)都有1个以上专业服务组织,从而降低了农民种粮的劳动强度,也大幅减少了日益上涨的人工成本。吕庆德用亲身实践告诉我们,种粮照样大有“钱”途;余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经济发达地区照样能够抓好粮食生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