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地方风采

嘉兴海洋经济后起之秀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嘉兴,地处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拥有海域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具有港、渔、景、涂等海洋优势资源。近年来,该市以海洋为依托,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新型能源等重点产业,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及浙北重要煤炭中转基地,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海河联运:
  海洋经济强市的“蓝色引擎”
  嘉兴是全国内河航运发达地区之一,境内共有定级航道224条,通航里程占全省的20.13%。随着嘉兴港乍浦港区一期10万平方米内河港池、12个百吨级内河泊位建成,嘉兴实现了外海与内河的衔接中转。其后,乍浦港区闸桥改造、独山港区黄姑塘延伸段开挖、海盐港区何家桥线改造等工程的建设运行,使嘉兴港海河直达功能不断完善,历史性
  地改变了嘉兴水运的
  总体格局。
  2008年,
  拥有2346个
  码头泊位的
  嘉兴港完
  成煤炭吞
  吐量1930
  万吨,占港
  口货物吞
  吐总量的
  70%,成为拉
  动嘉兴港生产
  持续增长的主
  要因素。
    总投资3.68亿元的嘉兴内河多用途港区工程项目,已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建成后码头前沿将增加500吨级多用途泊位10个,吞吐能力250万吨。通过海河联运,嘉兴的集装箱将直达上海外高桥或大、小洋山港,航运优势进一步显现,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嘉兴港是浙北地区唯一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最大优势是海河联运。”据嘉兴市港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年嘉兴内河港口航道和沿海港口建设的投资将分别达2.5亿元和7亿元,海河联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嘉兴市创建海洋经济强市的“蓝色引擎”。
 化工新材料:
  占全国总产量近半
  国际金融危机让不少企业深受其害,但在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园区却丝毫看不到半点影响。1至5月,嘉兴港区化工行业实现利税3.15亿元,其中利润达到1.91亿元,增幅逐月上涨。嘉兴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区化工产业的集聚效应为其率先打破“经济坚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链互补、循环经济效应和港区物流优势让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目前,嘉兴港区化工园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塑料、有机硅、环氧乙烷等为主的3条循环产业链,在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在余热利用、冷凝水、低浓度酸以及氢气、氮气、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的回收利用方面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8年,该园区被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命名为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化工新材料园区,在业内的标杆地位也日益显现:聚碳酸酯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有机硅混合单体产能位列全国三甲,新型阻燃剂产能全国第一……2008年,该园区的化工新材料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基地。
核电携手火电:
  造就华东最大能源基地
  嘉兴素以“一马平川”著称,拥有从平湖金丝娘桥到海盐白塔山一带的黄金海岸线,秦山核电、嘉兴电厂相继在这里选址落户。从没有一座电厂,到拥有秦山核电基地5台共300万千瓦核电机组、嘉兴电厂6台共300万千瓦火电机组,30年时间,嘉兴完成了电力建设从“零”到华东地区最大能源基地的“蜕变”。
  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17年后,2008年12月,秦山一期扩建工程方家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这标志着两台100万千瓦的方家山核电站正式开工建设。从30万到100万,国产化的民族核电在秦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海盐秦山这座依海而建的小镇从“核电摇篮”跃变为“核电航母”。随着秦山二期、三期核电站的建设,秦山核电已成为我国装机容量最大、反应堆堆型最丰富、核电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基地。
  在嘉兴沿海能源基地建设中,除了闻名全国的秦山核电外,依托火力发电的嘉兴电厂也在我省经济建设和能源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该电厂的年发电能力已达到300万千瓦,到2011年,嘉兴电厂的年发电能力将达到500万千瓦。到那时,嘉兴将进一步巩固其华东地区最大能源基地的地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