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台州是海洋资源大市,领海面积约6910平方公里,海岸线漫长、港湾
众多、潮滩丰富、岛屿棋布,拥有“港、景、渔、涂、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丰富的海洋资源为该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根据建设海上台州战略的规划,到2015年,海上台州经济总产值将达到6000亿元,GDP总量达2867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台州,使台州率先成为长三角创新活力最足、创业环境最佳、民富程度最高、社会和谐最好的区域之一。
浅海养殖:
海洋渔业的新增长点
三门青蟹因其“壳薄、膏黄、肉嫩、味美”而著称,台州市三门县充分利用这一品种优势和丰富的浅海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青蟹养殖。如今,这只“横行天下”的青蟹,带动从业人员3万人,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该县沿海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门蓬勃发展的浅海养殖业只是台州市海涂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台州市把对虾、青蟹、大黄鱼、缢蛏、泥蚶、沙蚕作为优势养殖品种,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产业化基础强等基础条件出发,确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三门湾为主的虾类,以大港洋湾、乐清湾为主的泥蚶产区等五大类产区。目前,浅海养殖业已成为该市一大特色产业,海水养殖产量连续19年居全省之首。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台州市渔业产值达102.4亿元,同比增长2.72%;渔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10779元,是历年最好水平。
临港工业:
海洋经济的新亮点
近年来,台州市各地兴起了建设沿海产业带的热潮。在台州海岸带的11个区块(除台州石化工业园区),目前已引进企业2483家,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同时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和开工建设,中石油2000万吨炼油项目和120万吨乙烯项目已明确落户台州,路桥国家级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椒江海正年产5000吨可降解高分子新材料聚乳酸等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以台州滨海工业新城和三门滨海新城为代表的台州海岸带滨海新城规划和建设日趋成熟,正在亮丽呈现。
在打造海上台州战略的推动下,该市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全市拥有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100多家,配套企业70多家。有1万吨级以上船台120座,造船能力超过200万载重吨,占到了全国的10.1%。2008年,全市共建造船舶506艘,造船完工综合吨335.04万吨,比上年增长106.61%,实现船舶工业产值和增加值为168.59亿元和53.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7%和57.31%,船舶工业进一步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台州市打造长三角地区的中小船舶及特种船舶制造基地的实力。
2008年,台州市海洋第二产业产值达到41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78%。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临港工业,无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台州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港口物流:
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城以港兴,港以城活。为实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目标,近年来台州市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业,实现经济从“内陆时代”向“陆海联动时代”的转移。
台州市加快了对沿海主要港口、内河航道的基础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加速港口一体化进程,拓展港口功能。按照建设现代化大港口的要求,台州港已成为以海门港区为中心,玉环大麦屿港区和三门健跳港区为两翼的多功能、综合性的港口。“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经济、临港加工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并形成了良性循环。”台州市港航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台州港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矿建运输为主,兼顾其他散杂货和集装箱运输的格局。2008年台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97.43万吨,同比增长14%左右,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911标箱,同比增长15.27%。
根据台州港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台州市将新增各种吨级泊位110个,六大港区新增货物通过能力3380万吨,到2010年,台州港港口货物通过能力将达到479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