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地方风采

宁波科学用海促发展蓝色经济增活力

  本报记者 俞廷尚
 宁波是一个海洋大市,拥有国际一流的深水良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和近1万平方公
里的辽阔海域,大港、大桥、大海是宁波人民引以为豪的三大优势,港口是龙头,大桥是加速器,辽阔海域是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开发“蓝色国土”,大力发展蓝色经济,通过全面实施海洋振兴计划,全市海洋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据统计,2008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309亿元,比上年增长37%。
科学开发海域 优化产业布局
  长期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宁波市在海域开发利用方面已形成了以杭州湾和三门湾区域为中心的滩涂综合开发区,以镇海北仑和石浦区域为中心的临港工业及港口航运区,以象山港区域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港口湾区,以象山东部海域为中心的海洋旅游和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并形成了港口航运、临港工业、海水养殖等八大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宁波经济的发展。
  如今,宁波港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万吨级以上泊位近百座,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油、铁矿石、煤炭、集装箱集散和中转基地。2002年以来,宁波市海洋经济呈现出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海洋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
重视海洋环保 修复海洋生态
  宁波渔业水域类型众多,辽阔的海域、曲折的港湾、纵横的江河赋予宁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渔业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过度的捕捞和无序的开发活动,致使许多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逐年高涨。
  1982年起,宁波市开始连续对象山港、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海域开展人工放流,放流资金和品种逐步增加。到2008年底,累计增殖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梭子蟹、中国对虾等鱼、贝、虾、蟹种近15亿尾(只),投入资金逾2000万元。通过多年的人工增殖放流,区域渔业资源明显恢复,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资源更加多样,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为保护海洋环境,宁波市积极推进保护区建设,去年6月,成立了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并在5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了渔山列岛无居民海岛岛礁资源保护区、北渔山和南渔山贝藻类资源保护区、伏虎礁领海基点保护区、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保护区、海洋生态旅游风景区等。2003年4月建立的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区内珍稀动物资源和重要渔业资源已有所恢复,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去年,宁波市还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审核了20个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的环评报告,开展了15起渔业污染事故应急调查,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的稳步推进。
规范海域管理 服务海洋经济
  近年来,宁波市海洋工作者积极投身“海洋经济强市”建设,为涉海项目建设和海洋经济产业区划规划编制提供决策咨询,积极主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海域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合法用海、依法管海知识的宣传普及,海域海岛管理工作正在逐步推进,科学管海已成为当前海域管理工作重点。
  为科学引导海域开发利用,宁波市认真完善海域区划,2000年,该市海洋功能区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07年又对海洋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各海洋功能区的位置范围、主导功能、兼容功能和管理要求,使海洋功能区划更具操作性和约束性。如今,全市海域被划分为172个海洋功能区,各海洋功能区的位置范围和管理要求都得到明确。
  在确定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宁波市积极推进海域使用管理,截至2008年9月底,宁波市拥有海域使用权证书915本,用海面积2.9万公顷。
  在建设用海方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协助国家局和省局办理杭州湾大桥、象山港大桥、宁波港集装箱四期等10余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用海,办理市级投资项目建设用海40余个。
  为进一步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去年宁波市开展了无居民海岛调查和名称规范管理。同时,加快了海域使用管理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完成了主控中心和监管中心建设,设立了国家海域管理专网、市海域视频专网、市海域管理政务外网。海域使用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为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