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海洋环保

海更蓝 水更清 鱼更多

  近年来,浙江积极实 施以海洋监测观测、环境监督监控和海洋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2008年长江和钱塘江污染物入海量较2007年分别下降了9.2%和55.0%,达到一、二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占近海面 积的35.5%。
狠抓源头整治 减少陆源排污
  为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浙江狠抓源头整治,努力削减陆源输入污染物。一抓流域水环境整治,实施八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二抓沿海工业点源污染,对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等重点工业污染源采取限期治理、关停或转产等措施;三抓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全省有17个县(市、区)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交易金额约1亿元。
建立海洋保护区 实施生态修复
  2006年,浙江实施《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相继建立了温州西门岛、舟山嵊泗马鞍列岛、宁波渔山列岛、普陀中街山列岛等4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温州铜盘岛、台州大陈列岛等2个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完成了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和国家组织的保护区管理建设评估工作,并启动实施近岸海域生态修复。近两年来,仅省级就组织立项60多个各类海洋生态环境专项项目,投入资金1500万元。
加大放流力度 涵养渔业资源
  2006-2008年,浙江投入资金3385万元,放流海水鱼、虾、蟹、贝等26个品种的苗种6.78亿尾(粒),并在全国率先开展日本黄姑鱼和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试验性人工增殖放流。经估算,2008年增殖放流的鱼种在放流第一年其资源量可达9000吨左右,效益可达14573万元,投入产出比1∶9.2。目前浙江已建成乐清湾泥蚶、苍南文蛤与舟山渔场等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
年份 一、二类海水% 三类海水% 四类、劣四类海水%2001 / / 1002002 / / 1002003 29.0 12.0 59.02004 26.0 13.7 60.32005 13.6 26.0 60.42006 17.2 5.6 77.22007 27.3 10.9 61.82008 35.5 17.7 46.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