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海洋60年

科技兴海——

大海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科技兴海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以海洋高新技术园区为先导,以海洋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科研院所、涉海高校为技术依托,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除了在港口航运以及船舶、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外,在海洋资源直接利用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向海洋要效益
  网箱养鱼是海水养殖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浙江在深水网箱及产业化、海水增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装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源头创新。在网箱升降式底框、多层次深水网箱、养殖海区规划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制订企业标准和技术规范3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集成创新。形成了网箱设备、苗种繁育、中间培育、网箱养殖、饲料加工、病害防治、加工销售及环境保护为一体的产业链。
  ——引进创新。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形成了多点锚锭、水面和水下网格式三种网箱固定方式,与进口装备相比,性能更优,但价格降低了50%。
  ——机制创新。采用高校+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了网箱设备制造、苗种繁育基地、精深加工、养殖示范共12个基地。组建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协会,制定行规行约,制定最低商品保护价。
  截至2007年底,浙江已累计在全国沿海生产安装深水网箱2920余只,占全国深水网箱总量的90%以上;实现销售额6.5亿元,利税1.5亿元。
向海洋要淡水
  浙江于2006年12月发布海水利用发展规划,要求到201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日产水量30万立方米。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海水淡化三大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浙江海水淡化技术和工程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全省建成海水淡化装置34座,产水能力7.75万立方米/日,装机数量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杭州水处理研究与开发中心研制的日产l000吨和日产20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已经投产,现正在进行万吨级海水淡化的技术攻关。目前浙江沿海企业直接利用海水总量每年已达120亿吨以上。
向海洋要能源
  浙江是全国海洋能资源量最为丰富的省份,拥有可开发潮汐能电站坝址88处,装机容量可达891万千瓦;拥有全国最大的潮流能资源,仅舟山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资源量就占全国的50%以上;拥有丰富的海洋风能,初步估计,开发量为290万千瓦。目前建于浙江温岭西南江厦港上的江厦潮汐试验电站是亚洲最大的潮汐能电站;建于岱山县的潮流能发电站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潮流能发电站。
向海洋要健康
  21世纪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如今,开发海洋药业已被人们称为“新经济”下又一座金矿。许多以往无法医治的疾病,都有望从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提取出特殊药物加以治疗。
  90年代,浙江海洋生物医药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从事海洋生物产品生产的企业。浙江研发的喜恩开是全国第一只利用海洋生物治疗健忘症的中药新药,该产品从海蛇中提取海蛇活肽等有效成份,它的问世是我国在海洋药物开发上取得的重大成果,由此也带来了浙江“蓝色医药产业”的兴起。
  如今,依托科技优势,众多新兴企业还开始进行海产甲壳动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已生产甲壳素、氨糖系列等3000多吨,形成了年产值3亿多元的甲壳素产业规模。随着多烯康、角鲨烯、贝特灵、康特速敷料膜等各类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品相继进入市场,浙江进一步加快了海洋新兴产业的开发步伐,这也标志着浙江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技术已进入全国前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