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1版:浙江农机

农民增收,农机有功

上半年我省农机化助农增收近6.8亿元

  •   通讯员 骆健民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上半年,我省通过农机化新技术,购机补贴政策和农机化促进工程,帮助农民实现增收67968.2万元。
    技术提高产量
      近年来,我省十分注重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水稻机插秧和油菜机收两个曾经的瓶颈环节都有了长足进步,为这两个传统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今年,我省早稻机插面积达到35.24万亩,比去年增加20.45万亩。全省共建立规格化育秧点271个,其中包括30个季育秧能力3000亩以上的育秧中心、58个季育秧能力1500—3000亩的育秧基地和167个季育秧能力500—1500亩的育秧点;建立机插示范点734个,涉及农户2.74万余户。按每亩机插早稻比常规种植增产35公斤计算,可增产715.75万公斤;推广规格化育秧,可节省秧田1.7万亩,增产767.25万公斤。两项共可增产1483万公斤,按每公斤稻谷2元的市场价计算,可增收2966万元。
      今年,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也突飞猛进,全省共有58个县(市、区)实施了油菜机收技术,比去年增加18个县(市、区)。全省共投入油菜收获机械567台,示范点达到371个,涉及农户2.6万余户;油菜机收面积13万多亩,比去年增加9.98万亩,增幅达323%。据测算,油菜采用机收,每亩可节本增效87.2元,增加的9.98万亩机收面积,可为农民增收870余万元。
    工程带来效益
      今年年初,我省下达了2008年度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共安排粮油及主导产业农机化示范点31个,项目资金1350万元。按该项工程前两年实施效果平均值(即投入1元项目财政资金,可引发经济效益4.8-5.3元)计算,今年下达的项目按已完成的60%计算,预计可新增效益4090.5万元。
    补贴促进增收
      今年,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大幅度增加。在中央政策带动下,我省及时采取了扩大补贴机具范围、扩大补贴对象、提高机具补贴标准、放宽购机补贴数量限制等12项措施,激发了农民个人和组织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截至5月30日,我省各地申请购买农机已使用中央补贴资金1.4926亿元,占今年中央补贴资金的62.19%,省、县两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724.934万元,并带动农民个人和组织自筹资金4.5亿元。这些资金共补贴农民购置各类农机具约4.57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23台,手拖4858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609台,进口半喂入联合收割机451台,插秧机923台,粮食烘干机51台(套),喷滴灌设施9台(套),各类植保机械5450台(套),茶叶加工机19348台,育秧盘347万只,受益农户逾4.48万户,补贴资金和机具数量均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额。
      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半年,各级财政共转移支付2.087亿元,农机作业服务实现收入3.917亿元。除农机购置补贴、机械作业环节补贴和机械化作业(含跨区作业)服务收入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茶叶生产机械化。上半年,我省共新增享受财政补贴的茶叶加工机械19348台,按年台均加工名优茶250公斤,每公斤茶叶平均增值76元计,共为茶农增收3.676亿元,成为上半年我省农民增收中的一大亮点。
    资料图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