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场神秘的宴请,高官首脑相会,原本简单的餐饮就被赋予了多种意义。共和国国宴60年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与变化的一个侧面佐证。
1957年:毛泽东盛情款待伏罗希洛夫
1957年4月17日,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在此宴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当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等中共领导人都出席了宴会。
当时,苏共二十大召开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引发全球社会主义阵营激烈震荡,中苏有必要以高调的友谊来稳固阵脚。
据记载,当晚,各部委各党派各团体及各国驻华使节等270多人赴宴。“18时30分左右,伏罗希洛夫主席及其随行人员在朱德陪伴下,从勤政殿走到怀仁堂,毛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总理在门前迎接。”
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当晚的菜单:冷盘,清汤白燕、红烧鱼翅、冬菇围扁豆、炸鸡腿、松鼠鳜鱼、莲茸香酥鸭、冬瓜帽,另有点心、时令水果。当晚的标准是“六(热)菜一汤”,不只突破周恩来定下的“四菜一汤”标准,而且以鱼翅待客,在60年间都是较高规格。
1965年:大寨腌咸菜宴请阿国部长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国宴上重要的外交内容,常常是外援以及与之同步建立的第三世界“兄弟国”友情。
1960年11月,切·格瓦拉率古巴革命政府经济代表团华访。11月18日,周恩来和陈毅、李富春、李先念三位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30桌,宴请格瓦拉一行。当时的格瓦拉只是古巴国家银行行长,级别远远不够为外国元首来访而设的国宴。对他的破格款待,是中共对古巴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援和鼓励。
1965年5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 (相当于副总理)科列加、工矿部长蒂奥多西一行来华访问。周恩来特别选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带他们去大寨。
为了招待好“欧洲反修前线”的贵宾,当地专门组织厨师、服务员,来到大寨准备。不料,周恩来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于是,周总理一面以大寨高粱白、土豆丝、腌咸菜待客,一面向科列加等人介绍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历程,并劝勉阿走“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
此后,一直到70年代,周恩来常以这样的方式招待来华的他国家领导人。这一时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不断精简。
1972年:茅台红遍全世界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首都机场准点着陆。
中美关系解冻及至建交,是整个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周恩来向当时的外交人员下达指令: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以礼相待。
当日19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宴,标准是“四菜一汤”:芙蓉竹荪汤、三丝鱼翅、两吃大虾、草菇盖菜、椰子蒸鸡。
2月28日,尼克松结束访华、准备返美当天,周恩来为他举行了热情的欢送宴会。喝高了的尼克松激动不已,在发言最后即兴讲出一句惊人的话:“美国人民要和中国人民一起,将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庆幸当天随行的美国记者们也被茅台酒灌醉了,竟然没有对这句话挑眉挑眼。倒是茅台,这次一炮而红,红遍世界。翌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由此取得突破。
(摘自《老年生活报》涂艳/文 2009年6月19日)
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