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程益新
“林权改革春风劲,万户千村喜气盈。昔日空叹山林好,而今植树如造银。”这是一位林农在享受了林改政策后写的顺口溜。从林业“三定”到林地流转、林权抵押,林改不仅给浙江带来了青山绿水,更为林农送来了真金白银。去年,全省利用森林资源创造了1457亿元林业总产值,森林生态效益达到2300亿元。林改就像春风染绿山林,为浙江林业增添了勃勃生机。
近日,记者随同“深化林改浙江行”采访团,深入安吉、开化、庆元、遂昌等地,喜看林改给浙江林业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林农一起感受林改带来的喜悦之情。
变化一:“绿色银行”被激活
国家林改办领导曾对遂昌林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用“遂昌模式”高度概括该县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创新之举。而从2006年成为全国最先启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到成为被学习的对象,遂昌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程瑞华是遂昌县龙洋乡西滩村村民,过去主要靠办家庭木材加工厂为生,年收入2万多元,虽想扩大规模,但缺乏资金。2006年,县里出台林权抵押贷款政策,程瑞华用自己和兄弟的835亩竹林贷款10万元,收购了1.5万公斤原材料,当年就赚了6万多元。程瑞华说,林权抵押贷款比普通信用贷款月息要低3%左右,他的10万元3年期贷款,光利息就可少付7000多元。
三仁乡十三都村拥有500多亩竹山,由于交通不便,该村竹笋、竹材全靠人力背运,生产成本大,效益低。去年,该村15户林农先后通过林权抵押贷款68万元,用于修建竹林道。如今,竹林道已顺利开通,单运输成本一项,每年就可节省15万元。“目前,遂昌林农采用较多的是林权小额循环贷款。”该县林业局负责人说,小额循环贷款由林农提供林权担保,信用社对林农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发放小额贷款证,授信林农凭贷款证随时可以贷款。信用评定结果三年有效。目前,该县已发放林权小额循环贷款3905万元,占林权抵押贷款总量的95.4%。
据测算,遂昌县按现有森林蓄积60%的立木量和每立方米600元的价格计算,仅立木存量价值就达26亿元,如果有一半的林木资产参与融资,融资额可达13亿元。这将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
变化二:民工创业添后劲
农民工返乡创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林改不仅为当地林农送来了“及时雨”,更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增添了后劲。
开化县池淮镇星玉村村民吴勇军原来在杭州做小生意,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回乡造林,但资金不足,找亲友担保,许多人都不愿意。后来,他用林权抵押的办法,从县信用联社贷款100万元,造林4000亩。他深有感触地说:“山林可抵押贷款,再也不用筹资求人了。”最近,他打算将附近林农抛荒的林地联合起来经营,林农出地,他出钱。
据了解,今年开化县还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昔日废弃的园地、“四荒地”顿时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享受到林权抵押贷款好处的还有遂昌县三仁乡好川村的返乡农民蓝华军,原先在外地做厨师的他早就看准了自家附近的“飞石岭”和“好川文化发源地遗址”,一心想开发农家乐,可苦于没有资金。“去年我听说林权可以抵押,就用自己的林权证贷款4万元做为启动资金,目前月收入2万元。”蓝华军说,“我现在在家既可以照顾老人又可以赚钱,一举两得。”
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省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73亿元,借款农户(含企业等,下同)7280户;贷款余额4.73亿元,农户6284户。
变化三:从单家独干到联合作战
“绿色银行”被激活了,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也开始出现:年轻人愿意从事林业生产的越来越少,加上单家独户的山林面积较小,导致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我在2005年流转了1000亩毛竹林,虽说每年收入还不错,但是改造低产林、雇工、销售事事都要操心,根本忙不过来。为了图省事,毛竹都卖给了上门收购的小贩,白白让他们赚了中介费。”安吉县报福镇的杨忠勇告诉记者。
为了让林农的利益最大化,经过长达半年的走访调查,今年2月10日,全省首家毛竹股份制合作社——尚林竹林股份制合作社在安吉县皈山乡尚书干村成立。该合作社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由社员共同推选出合作社中的能人,对675亩竹林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合作社中的剩余劳动力就能安心地去发展其他产业了。由于看到了股份制经营的前景,许多尚未加入合作社的林农都向合作社表达了入社的愿望。
据尚林竹林股份制合作社理事长李锡良介绍,合作社通过林权抵押,对竹林综合开发,近3年内,每度毛竹能为每位股东增收1200元。
67岁的村民陈云贵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他家里4个人,去年4万公斤毛竹除去砍工、拖工等成本,只赚2万元。这是全家人一年的收入。今年入股合作社,什么事都不用操心,不但毛竹价格能卖的更高些,女儿女婿还可以外出打工再赚一笔。“今年全家收入可以超过5万元。”
变化四:林农用上信息卡
这段时间,一张名为《森林资源资产信息卡》的卡片让庆元县隆宫乡的林农为之津津乐道。这张在林业部门电脑里备案的信息卡被当地林农亲切地称作“林权IC卡”。有了这张卡,林农贷款时再也不用带一大堆材料了,既缩短了申请时间,又提高了审批效率。据悉,目前隆宫乡77903亩山林有了“电子身份证”,1998户林农拿到了“林权IC卡”。“‘林权IC卡’极大地方便了林农。”竹木加工企业主周春吉感触很深:“因为承包的林地分布在三片不同方向的山上,上次贷款时,我带着林业站的同志骑着摩托车来回折腾了4个半小时,才完成了林权价值的评估。评估完成后,还要去县城审核,再签订反担保手续,来回一趟的路费就得花上近100元钱。现在足不出乡,只需半天就可把贷款手续办好了。”
记者在庆元县隆宫乡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看到,工作人员从电脑里随手打出了一张林权证编号为331126000134、户主名为吴章珍的农户信息卡。在这张卡上,明确表明了该农户拥有的林地四至面积、林种、蓄积量、核定资产价值等内容。“现在是统一评估、一户一卡、随用随贷。”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该县农村信用联社隆宫分社主任吴杨春介绍,自今年4月份“林权IC卡”推出使用以来,每月发放的贷款都在100万元以上,与以前比,发放的速度和数量都提高了50%以上。
庆元县县委书记陈景飞表示,隆宫乡采用“林权IC卡”的做法值得推广,该县计划到2010年,让每户林农都拥有一张“林权IC卡”。
山还是那些山,可在数万林农眼中,一片片山林已真正变成了一个个“绿色银行”,承载着林农致富的希望。一个个“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的故事正在我省林农身上不断酝酿、演绎。
■相关链接
林改足迹
早在2005年,我省就开始酝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初,省委和省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切实做好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的通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到2007年6月,我省第一阶段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2007年8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启动了第二阶段的改革工作。同时研究起草并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重点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森林资源转变为资产和资本的能力。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此,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入“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