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卫 通讯员 项志周
这里的现代农业,是在一片 醉人的绿色中发展 的:占全县70%面积的
山地,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100万亩苍劲翠绿的竹林,是当地农民的“聚宝盆”;一只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为百姓餐桌增添了一份绿色的健康……
这就是安吉。近年来,安吉县结合实际,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抓手,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6.79亿元,同比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3元,同比增长12.9%。
如果把安吉现代农业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竹叶、茶叶和桑叶则是其中三片最绿的叶子。据统计,2008年,竹产业、安吉白茶、蚕桑这三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达到13.6亿元,占了该县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茫茫大竹海 致富黄金山
有一部蜚声世界的电影叫《卧虎藏龙》,男女剑客在青翠竹林里飞舞的镜头,倾倒全球观众。著名导演李安说:“是壮美的安吉竹林风光让这部电影走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安吉的老百姓却说,是这满山的竹林,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浙江竹子看安吉。改革开发以来,勤劳智慧的安吉人将一片竹叶做出一个大产业,用不到全国2%的竹资源创造出占全国20%的竹产业总值。安吉竹产业的成功,得益于竹子种植业、竹加工业和竹海旅游业三大产业的齐头并进。
上世纪80年代初,安吉毛竹园仅为60万亩,
且大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为了提高竹林产出,
该县把培育资源优势作为催生竹产业经济的重
中之重来抓,把提升竹资源总量和质量贯穿在
竹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政策推动、典型示
范、科技兴竹和市场带动不断扩大竹资源
总量。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竹林面积100
万亩,通过伐竹卖笋,农民从每亩毛竹
山平均可获利3000元以上,高的达
5000元以上。
通过精深加工,安吉的竹子
从竹枝、竹梢到竹鞭都成了农
民增收致富的宝贝。安吉有
1000多家竹(笋)加工企
业,年产值达92亿
元。这些企业通
过引进新技
术,推广新工艺,应用竹子高效益生化开发、竹子抗氧化技术、重组地板以及数控竹机械等先进技术,出产的清汁笋、多味笋、笋干、竹凉席、竹板材、竹窗帘、竹工艺品、竹保健品等产品不仅畅销长三角地区,还远销海外,大大带动了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据统计,安吉的加工企业每年要“吃”掉1.5亿株左右毛竹,安吉全县每年可砍伐的2500万株毛竹自然成了市场的香饽饽,该县毛竹收购价常年稳定在每百公斤70-80元,高于我省其他竹产区60-70元的价格水平。
与此同时,安吉的竹海生态旅游业也是高歌猛进。近年来,安吉以丰富竹资源为依托,致力建设沪杭“后花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开辟了大竹海观光游、竹博园休闲游、龙王山探秘游、大溪山农家游等一批具有竹乡特色的旅游项目,游客络绎不绝。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以竹为原料、以竹文化为底蕴的旅游产品(竹工艺编、竹雕、竹盘景、竹玩具)的开发也带动了大竹海、天下银坑等影视基地的发展,为当地交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迷人白茶园 农民聚宝盆
说起安吉,大家都会想到安吉白茶,那是安吉的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是安吉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也是安吉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金名片。但鲜为人知的是,从当初发现一棵千年“白茶祖”,到现在的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安吉人仅用了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茶叶种植大户宋昌美是靠茶致富的典型代表。自1990年村里引进安吉白茶后,宋昌美便开始了白茶的种植和加工,目前她已建起了500多亩白茶园,1500平方米标准清洁加工茶厂,每亩年收益在8000元以上。现在,她不仅建了新房子,还开上了宝马车。“这全靠了‘安吉白茶’这块金字招牌。”宋昌美说,每到茶叶收获时,前来基地采购的茶商络绎不绝,根本不用担心销路。据了解,在发展初步阶段,农户种一亩白茶政府给予100-300元补助的政策推动下,在白茶协会科技人员“一帮一、面对面”的推广下,截至目前,全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超9万亩,种植户5800户,年产量780吨,年产值7.8亿元。
“一棵茶树兴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安吉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安吉白茶之所以成为农民增收的源泉,关键是发挥了品牌效益。据了解,安吉白茶证明商标注册之初,凡符合条件的安吉县内所有茶叶企业和茶农都可以使用,这样给安吉白茶管理增加了相当大难度:来自不同渠道的产品用同样的包装,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经常发生。为做大做强安吉白茶产业,通过长期摸索,安吉探索在品牌管理中创新使用“母子商标”管理方法,即“安吉白茶”商标+企业商标。母商标主要用来树品牌形象,子商标主要明晰质量可追溯体系,使用安吉白茶这一品牌的必须是安吉白茶协会的会员,包装必须标明原产地证明商标和生产者商标、场址、电话等信息。同时,安吉白茶也没有把自己没有子商标的中小茶农拒之门外,有关部门通过组织、引导他们加入专业合作社,统一使用合作社商标,由合作社负责对每个社员的茶园进行分区编号管理,使市场销售的
每盒安吉白茶都能追溯到生产者和生产基地,这
大大完善了安吉
白茶
质量可追溯体系。
为了让安吉白茶走向世界,安吉有关部门还不断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名茶评比、展销、博览活动。到目前为止,安吉白茶已先后获得国内外各类大奖371项,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安吉县还被评为浙江省茶叶单项强县。
开发新模式 成就桑产业
“今年桑果的收成很好,亩产达到1500公斤以上。”日前,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的陈美蓉告诉记者,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2.5亩桑园光采摘桑果,就为他带来了8000多元的收入,“现在桑树除了养蚕,还能采桑果、卖桑枝呢。”
陈美蓉是安吉县蚕桑产业实施“吨果、吨条、百公斤茧”综合利用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安吉县农业局有关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精耕细作,每亩桑园可产桑果1000公斤以上,收入在2400元左右;每亩桑园剪枝后,可得到400公斤干桑枝条,卖给加工厂生产地板,又进账600元;一亩桑园一年养三期蚕,每期养1张蚕种,可产蚕茧105公斤以上,获益2100元,三项累积每亩桑园可为农增收5000元以上。
桑叶除了养蚕,还能制茶,桑果除了鲜吃,还能酿制桑果汁,桑枝条除了当柴,还能做地板,就连桑树根也能制药,这是安吉县转型升级发展蚕桑产业的一个缩影。安吉现有桑园面积3万亩,养蚕农户11500余户,年饲养蚕种49495张左右,在杭嘉湖地区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蚕桑产业小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安吉大作“发展蚕桑、致富百姓”文章,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在桑园做出了大产业,成了安吉农民的又一增收来源。2008年,《安吉县今后五年蚕桑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论证,还针对传统农业区域的定胜河流域,规划了万亩优质高产生态蚕桑示范园区,其中包括蚕桑生产服务及培训中心区、标准化适度规模蚕桑示范区、优质蚕种生产和种植资源开发区和果桑观光及蚕桑综合利用加工区四大功能区,提出了通过3年建设和发展,在定胜河流域改造和建设1.2万亩优质高产生态蚕桑示范区,实现年产优质蚕茧1500吨以上,蚕桑总产值4000万元以上,每年增加蚕农收入1500万元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