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廷尚 实习生 王丽英
初夏时节的兰江两岸,处处生机勃勃。在兰溪市云山街道陈店村农民张永林的田头,单季晚稻连绵成片,随风翻起层层绿浪。记者与他在田头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通过采用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小萝卜的种植模式,亩产值近万元。“不错嘛,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了!”
记者:你采用的轮作模式,对每季作物的产量有影响吗?
张永林:这个种植方式,茬口都是一个紧接一个,非常合理,每季作物产量都有增加。像春大豆,今年的亩产量达550公斤,比刚开始种时增加100公斤;去年单季晚稻亩产量达500公斤,小萝卜亩产也有1500公斤,都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记者:亩产量年年都有提升,是怎么实现的?
张永林:主要是靠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春大豆品种是市农业局从上海引进的新品种,它成熟早、产量高,特别是在采用了地膜加小拱棚的双膜覆盖技术后,比常规栽培提早20多天。播得早,收得就早,我的大豆在4月底就能上市,初期价格都在每公斤10元左右,后期也不低于每公斤8元的价格,效益不错。像单季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等技术,亩产量也比以前要高出10%。小萝卜采用免耕直播技术和提早上市的办法,每亩产值能达到3000多元。
记者:除了直接的收益提高外,这种轮作模式还有哪些好处?
张永林:从我这5年种植下来看,这个模式不仅产量高、效益好,而且节省了不少成本。大豆采收后种水稻,每亩能节省氮肥用量50公斤,节本60元左右;春大豆和小萝卜都采用免耕直播,两茬的土地翻耕费能省240元,仅这两项一亩地一年就能节省成本300元。
记者:对今年增收,信心很足啰?
张永林:那是哦,有好的模式和技术就有信心。我要求每亩田的收入,春大豆4500元、单季稻1500元、小萝卜3000元,今年再在这个基础上增收1000元,实现“万元田”的目标。年底请你再来这里看看,跟我一起算算一年的增收账。
记者满口答应了他的邀请。在一阵欢笑声中,我们结束了近2个小时的田间对话。【记者手记】 据专家介绍,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兰溪小萝卜种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温光资源,又达到水旱轮作的效果,有利于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有利于各季作物高产稳产及品质提高,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种植效益。
该种植模式的茬口安排:鲜食春大豆采用地膜加小拱棚种植模式,2月上中旬播种,4月下旬到5月上旬收获上市。在春大豆收获后,及时移栽单季稻秧苗,10月初水稻就可以收割。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撒播小萝卜种子,35天后即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