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节能减排在行动
通讯员 曹海林 沈斌超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嘉兴市南湖区的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去年该区畜牧业产值达18.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86%。但随着畜禽粪便污水的大量排放,既污染了农村环境,又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南湖区以农村能源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机制,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构建农牧结合的“畜禽—肥料—作物”、“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循环模式,把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与测土配方施肥、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被业内人士和广大农民誉为“南湖模式”。
三级联动强化责任
为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完成治污任务,嘉兴市南湖区强化责任,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包干制,实行区、镇、村三级领导责任制度。区里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督察组、指导推进组和综合执法组,负责全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技术指导、环境执法、监督和协调等工作。各镇(街道)、村也分别落实治污责任人,重点联系养殖户(场);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定时工作例会制和工作简报制,通报治理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治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面广量大的特点,南湖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南湖区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对沼气工程、沼液池建设、畜肥处理中心、牧业小区建设和沼气池长效管理维护等给予重点扶持,确保治污目标顺利完成。
三大模式生态治污
如何科学治理养殖场排泄物,一直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头戏。南湖区因地制宜,引导养殖户(场)走生态化养殖之路,根据养殖户(场)的不同养殖规模,实行三种养殖模式:一是生态循环零排放模式,即对300头以上养殖户(场)在配备相应设施基础上,按25头/亩配备农田面积,实行农牧结合;二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即对100—299头养殖户(场)推行沼气工程,循环利用养殖场排泄物,重点做好两个分离、三池配套和沼气工程后续管理;三是推行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即对100头以下养殖户实施“猪—沼—果(菜)”模式,综合利用沼气、沼渣、沼液。
在治理排泄物污染中,该区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对养殖户(场)推行沼气生态化治污工程,即采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通过沼液肥输送管网或组建施肥服务队,把沼液、沼渣输送到农田园地,当作有机肥料肥田。今年,嘉兴市园林公司从南湖区运走的沼液浇灌了1.7万亩绿地,不仅有效解决了沼液出路问题,而且节省了肥料成本。
此外,该区还把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与测土配方施肥、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有机结合,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据测算,通过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五个环节,在施肥专业服务队的带领下,去年全区每亩化肥施用量减少10%,化肥利用率提高了5%,较好地改良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
三池配套循环利用
该区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域建立畜粪收集处理中心,配套建设“两个分离(雨污、干湿)、三池配套(干粪堆积池、沼气池和沼液储存池)”的标准治污设施,从而使养殖场排泄物得到有效处理,杜绝了农户任意排放排泄物行为。
以村为单位,每2万-3万头存栏猪规模建设1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按照“户聚、村收、片处理”的模式运作。同时要求规模养殖户,按猪舍建筑面积1.2平方米存栏1头生猪标准计算生猪存栏数,每百头生猪建设3立方米干粪堆积池,每5头建设1立方米沼气池、1.2立方米沼液贮存池,对原已建“三池”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加以补建;在畜舍外要配套建设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离。养殖户在对猪粪尿进行干湿分离的基础上,将猪粪运送到堆积池,然后由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收集运输,集中进行发酵处理,制成初级有机肥,再销往肥料生产企业深加工,制成有机肥销售。猪尿则进入沼气池处理。截至去年底,该区已建成畜粪收集处理中心26个,可日处理鲜猪粪1000吨,生产有机肥3.6万吨,销售3.5万吨,配套建设雨污分离设施13.86万米。累计建成干粪堆积池2.3万立方米(其中2008年新建1.24万立方米),完成沼气池15.6万立方米(其中2008年新建2449只,容积达7.1万立方米);新建沼液贮存池容16.6万立方米。新鲜猪粪调理 剂 好氧发酵 翻滚 肥料生产厂
发酵菌剂畜粪处理中心工艺流程:
}
木屑、秸秆粉
肥料厂生产工艺流程:生物发酵有机肥无机营养元素
}
低温干燥 过筛 称量、包装、仓贮(有机无机复混肥)粉碎、均匀混合 高位贮仓 造粒
“三化”建设牧业小区
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中,南湖区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遵循“人畜分开、农牧结合、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生态牧业小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要求,改造养殖场,实现科学发展。全区规划布点建设100个牧业小区,去年已试点建成了6个牧业小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牧业小区按统分结合型、合作经营型、企业管理型、原地改造型等模式进行建设,同时配建兽医卫生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确保牧业小区建设质量。此外,还适度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该模式取得成功后,因养殖效益提高,受到养殖户欢迎。据测算,采用该养殖模式比传统模式每头猪收益高29.77元,且猪舍垫料在使用一个周期后,还可作为有机肥使用。
治污凸显三大效益
通过上下共同努力,该区去年已全面完成了2812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创出了一条科学治污、文明养殖、循环生态的治污路子,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凸显。
——生态效益:去年底,该区规模养殖户(场)全部实现零排放,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根据嘉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南湖区河道水质已达到或接近三类水质标准,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
——社会效益:通过农牧结合的治污模式,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地力,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同时增强了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
——经济效益:通过农牧结合,全区畜禽排泄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促进了有机肥的产业化开发。畜粪处理中心收集干粪制成有机肥销售;尿液、污水经沼气池发酵成为清洁能源沼气供农户使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南湖模式”是具有平原特色的农牧结合、生态高效、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治污新模式,被誉为平原水网地区开展畜禽排泄物治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已成为我省四大主要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