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辉)“端午杨梅挂篮头”,又到了一年一度六月杨梅红的季节。杨梅去年产值达30.6亿元,首次跃居浙江果业老大地位。今年的产销形势更牵动着省领导的心,一场发挥杨梅经济乘数效应的促销战已有序展开。
5月27日,副省长茅临生在有关部门递交的《今年杨梅产销形势及对策建议》专报信息上批示:“请省农业厅、林业厅早作研究,指导和帮助各地解决杨梅销售问题,确保农民增产增收。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认真抓好。”
6月5日,省农业厅厅长孙景淼就杨梅促销活动听取有关业务部门意见后作出部署,在全省开展大规模的“六月杨梅红,采摘黄金周”活动。副厅长朱志泉提出,杨梅促销要与休闲观光农业相结合,通过组织市民现场采摘游、农民信箱专场推介、产销企业或合作社与华东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等一系列活动,千方百计提高杨梅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杨梅经济的乘数效应。
其实,浙产杨梅尚未开采,市场促销战就已打响。从5月初开始,云南、广东、福建杨梅频频“北伐”至浙江果品市场,浙江杨梅主产县(市、区)的决策者们沉着应战。自5月中旬以来,由政府部门牵头,围绕杨梅销售主题,我省由南及北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杨梅主题活动。温州的瑞安、瓯海、龙湾、乐清4地农旅携手,组织杨梅休闲观光;丽水的青田利用海外侨胞人文优势,早在5月下旬就谋划杨梅开摘节、赴台湾和欧洲举办杨梅推介会、评选“杨梅天使”等一揽子活动;东魁故乡的台州,仙居、临海、黄岩等杨梅主产地发挥农民专业组织优势,由台州市农业局和杨梅产业协会共同组织合作社、生产企业赴上海、广州、深圳的大型果品批发市场举办产销对接会,准备占领杨梅市场制高点;宁波的余姚、慈溪、象山等县(市)则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区位优势和甬沪的人脉资源,在家门口做足杨梅观光游文章,推出了杨梅红浪漫游、泡制余姚杨梅酒、西山白杨梅品尝节、吃杨梅趣味比赛和采摘杨梅比赛等活动,以丰富内容吸引了桥对岸的上海、苏南和我省嘉兴、湖州等地的旅行社主动到余姚杨梅山踩线,让杨梅游呈现出“昔日请商踩线、今朝不请自来”的可喜局面;兰溪市通过杨梅采摘示范户评选和兰溪杨梅进上海超市活动,欲在今年杨梅市场占一席之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浙江杨梅已不再局限于果品的狭隘意义,各地都在充分挖掘杨梅产业的文化功能,将其作为助推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引擎”。以杨梅采摘游为载体,吸引消费者观光旅游,此举不但能让杨梅卖出好价钱,更能充分整合和合理使用杨梅产地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资源要素,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撬动起杨梅经济。我省盛产杨梅的余姚市,杨梅观光旅游从2000年起步后,逐年得到发展,目前已建成涵盖7个乡镇的各类杨梅观光点近百个。不少游客上山自采杨梅,走时往往还要带上一两筐。2008年,来余姚进行杨梅观光旅游的游客达25万人次,仅游客销售的杨梅就达100多万公斤。一些乡镇不断推出配套活动,如商贸洽谈会、推介会等,以梅会友、以梅兴旅、以梅促农、促进余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有数据显示,国内农产品市场已露出修正性攻击斜率的苗头。在杨梅销售之前,浙江绿茶一枝独秀,首夺今年增收头功。现在,杨梅产生的裂变辐射效应,必将释放出助农增收的能量,发挥出杨梅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