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拓展市场、发展加工、扩大出口”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稳定、两大产业带建设、三个发展重点”的目标,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浙江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在稳定发展平原蔬菜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浙北、浙东南沿江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加快发展浙西北、浙南和浙中山地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把浙江建设成长三角区域性的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基地,全面提升浙江蔬菜产业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浙江蔬菜产业又好又稳发展。
建设任务JianSheRenWu
优化区域布局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全省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提高两个产业带建设水平;推进萧山区、上虞市等10个特色蔬菜强县和长兴县雉城镇、萧山区河庄镇等26个特色蔬菜强镇的建设;扶持建设一批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蔬菜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和加工(出口)蔬菜原料生产基地。
提升生产能力
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1800万吨以上,争取年生产总值达215亿元、产业总产值500亿元和出口蔬菜产值3亿美元以上;蔬菜产值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成为全国蔬菜主产省和出口大省。较大幅度提升浙江优势特色蔬菜良种研发和繁育能力及现代化蔬菜商品化种苗生产能力,提高采后初加工能力、加工蔬菜产地预处理能力和鲜菜分级包装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通过项目实施,促进全省山地蔬菜增加到145万亩,设施蔬菜增加到140万亩,蔬菜加工转化率从20%提高到25%,出口转化率从5%提高到8%以上。
推广先进技术
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蔬菜生产技术,全面推广蔬菜多样化增效技术(优良品种、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安全生产、穴盘育苗等),提高设施化标准化优势化生产水平;建立一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蔬菜实验园,重点推广应用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蔬菜高效种植模式,设施蔬菜(特别是山地设施蔬菜)、新型穴盘育苗技术、微蓄微灌高效节水灌溉、嫁接技术、杀虫灯、防虫网、性诱剂、生物农药及抗灾减灾等蔬菜重大关键性生产技术,技术推广覆盖率达80%以上。
建设目标JianSheMuBiao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项目实施,建设第一批核心示范基地70个,面积2.160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主要建设标准化钢管大棚、水肥一体微灌系统、新型穴盘育苗等生产设施,提高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生产装备水平;提高组织化和标准化生产、保鲜加工、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水平和扩大原料生产能力。
第一批项目核心实施区计划新建标准化钢管大棚3407亩、高效节水微灌面积6906亩、新型育苗设施1047亩,新增加工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形成产地初加工能力30万吨。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8.849万米。
山地蔬菜核心示范基地主要建设“微蓄微灌”抗旱系统、避雨栽培设施及新型穴盘育苗设施,改善现有田间基础设施,提高抗灾减灾避灾能力。第一批项目实施区建设山地“微蓄微灌”高效节水微灌系统1.163万亩、山地标准钢管大棚避雨设施1779亩、新型育苗应用面积290亩,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沟渠)10.4651万米。
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核心基地及其辐射带动的5000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引导基地、产区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技术、统一生产投入品采购和使用管理、统一安全检测、统一上市准出、统一建立生产档案),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完善基地检测点,第一批新增农残速测仪46台(套)。通过项目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等实施“六统一”运行模式,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面积达30万亩以上。
强化科技支撑
核心基地全面推广杀虫灯、防虫网、昆虫性诱剂、色板、植物源农药等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集成应用优良品种、茬口搭配(特别是粮菜模式)、多层覆盖、合理轮作、连作障碍治理、精准施肥、高效节水微灌、标准化栽培、新型育苗基质等多样化增效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种植和周年综合生产模式。第一批新增应用杀虫灯面积10.78万亩、性诱剂9.92万亩、色板7410亩、防虫网38.14万平方米。建立符合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要求的设施栽培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样板和技术集成创新基地,完善信息化服务和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示范户、示范片,培训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和菜农11.5万人次;基地菜农培训率达90%以上,技术应用覆盖率达98%以上。同时,实施种子种苗繁育项目5个,实施面积3800亩;建设一批育苗生产流水线,可供种植大田约30万亩,提升特色蔬菜良种繁育、供种能力及商品化育苗生产与供应能力。
提升蔬菜加工产业
建立蔬菜简易脱水加工、保鲜设备、加工场地和供电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产销稳定协作的订单式蔬菜原料基地,对蔬菜加工企业的加工设施和加工原料收购资金进行贴息扶持,开展蔬菜加工建设,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重点提升加工出口产业化生产水平,扩大加工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其中,建设蔬菜加工出口项目8个,实施面积3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建设一批设施蔬菜、山地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保鲜设施,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和包装水平;建设一批省级蔬菜农业龙头企业的原料基地、加工蔬菜产地初加工设施和分级包装整理场地,重点建设浙西榨菜新区原料初加工设施,特别是20万吨榨菜原料处理能力的初加工设施,就地加工原料,实现半成品调运,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区域ShiShiQuYu
根据我省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带建设方向,结合产业的面积、产值等因素,确定项目实施区域。
设施蔬菜和出口加工蔬菜产业带
此产业带主要区域为浙北平原、钱塘江两岸和浙东、浙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区,约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35%左右。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富阳市、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嘉兴市南湖区、嘉兴市秀州区、嘉善县、桐乡市、海宁市、诸暨市、瑞安市、苍南县、上虞市、临海市、台州市路桥区、义乌市、龙游县、舟山市定海区等19个县(市、区)和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实施设施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建设项目。平阳县、金华市金东区、平湖市、海盐县等四个县(市、区)实施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建设项目。
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
产业带
此产业带主要区域为浙西北、浙中和浙西南区域的海拔200-1000米的丘陵山区,约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5%左右。临安市、淳安县、金华市婺城区、浦江县、磐安县、武义县、绍兴县、嵊州市、新昌县、永嘉县、文成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遂昌县、景宁县、衢州市衢江区和柯城区、台州市黄岩区、天台县、仙居县、江山市等21个县(市、区),首批实施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建设项目。建德市、安吉县、东阳市、兰溪市、缙云县、庆元县、常山县、开化县等10个县(市、区),实施山地蔬菜和特色蔬菜建设项目。
3月24日,茅临生副省长(右二)考察台州市路桥区蔬菜产业提升项目核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