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葛勇进 实习生 王丽英)把各自独立的产业、相邻的区域有规划地进行衔接,实现跨产业、跨区域农业大循环,循环面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产业,所有的产品都纳入了再循环的产业链,让有限的农业资源在不同的循环系统中各尽其用。这就是正在宁海县10万亩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的立体循环农业。
日前,在宁海举行的中国现代循环农业研讨会上,这一发展模式引起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领导及来自湖南、山西和本省金华、衢州等地专家的高度关注。与会者认为,宁海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跨产业、跨区域的三级农业循环体系,为中国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宁海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该县长街、力洋、胡陈等3个镇(乡)之间,总面积10万余亩。从2003年起,宁海县就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对示范区进行系统规划,整合资源,创新项目,先后投入1.4亿元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实行跨区域、跨产业循环发展。目前示范区内集中了水稻、柑桔、西瓜、蔬菜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多种产业。这些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产业通过“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便(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菜”、“鱼虾-贝藻”等立体化生态循环模式,有机地联结起来,互为依存、环环相扣: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粉碎后混和畜禽粪制成优质的有机肥还田;丢弃的果蔬藤叶作养殖场的绿色饲料;猪场的排泄物集中发酵产出沼气,免费供给周边农户用于炊事,沼液则通过管道流进菜地、果园当肥料……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宁海绿丰生态有机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鲍英辉说,往年每到秋收时节,田里的秸秆都被农民用一把火烧了,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污染了环境;现在公司收购进来,加工成有机肥,再供应给农户,变废为宝。合作社又把千家万户有机联结起来,纳入循环农业产业中。据统计,目前示范区内有龙头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98家。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区内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被有效转化利用,农用薄膜回收率达98.2%。
循环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推进了产业转型升级。金龙浦农业合作社采用自动化育苗、节药、节肥技术,生产的西瓜、甜瓜等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标准,在市场上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5-10倍。目前示范区内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20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8.2万亩,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比原来传统作业方式高出10多倍。
循环农业还让当地农民得到了极大的实惠。长街镇伍山、下湾塘、月兰、浦东等村的300多农户,去年仅出售秸秆、青饲料等,年人均增收2800多元。去年,全县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农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32元。
省农业厅副厅长朱志泉在研讨会上说:从我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传统的循环农业更多的是在单个企业内部或农户家里进行,缺乏产业间、区域间的循环。像宁海这样跨区域、跨产业的大循环,为我省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国内也属首创。宁海的这一模式,被与会专家誉为“全国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五大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