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防灾减灾样本

兰溪农民的“避灾种植”经

  样本评点:近10多年来,兰溪农民摸索出来的避灾种植法,防灾增收效果明显。他们依据洪水发生规律,选择优质高产高效良种,通过不同作物品种的科学搭配,使作物生长季节避开洪水,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增产增收。
  [实例] 兰溪市境内“三江”(婺江、衢江、兰江)、“五溪”(梅溪、马达溪、赤溪、游埠溪、甘溪)纵横交错,上游集雨面积大,下游又有富春江水库大坝拦截,地理位置独特,洪水来时过境水量大且滞留时间长,发生特大洪灾频率高。同时,由于排涝设施不完善,沿江农田极易形成大面积内涝,当地农民称之为“大水田”。
  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当地洪灾多发期,而这时正是易涝区农民传统的“油菜(麦)—稻—稻”或旱地“麦—棉”连作栽培模式中的早稻孕穗、抽穗、扬花、灌浆期和棉花现蕾期,一旦遇到洪灾,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因此,沿江大多数农民以往对这些“大水田”往往采取季节性抛荒,一年只种一熟单季,不仅效益低(年亩产值仅700元左右),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兰溪市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治理“三江”水患的同时,从1998年开始探索新的治水抗灾之路——避灾种植,通过对不同作物品种进行科学搭配,采用间作套种、地膜覆盖、设施栽培、水旱轮作等模式,配套农艺措施,抓好冬春作物布局,在洪水来临之前收获,待避过洪水后再种植晚稻或经济作物,达到高产、高效、避灾的目的。该市与上海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制订了“春马铃薯(春玉米、冬豌豆、地膜花生、春萝卜、春大豆、蔬菜)—单季稻(高粱)”等10多种避灾种植模式,供不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习惯的农民选择。当地农业部门则通过引进推广良种、合理安排茬口、发展设施栽培、推广反季栽培等技术措施,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经多年应用证明,实施避灾栽培不仅使当地农民避免了水患之忧,而且比常规“油菜─单季稻”种植模式亩均增收400元以上。如该市云山街道农民采用的“白皮黄瓜─单季晚稻─速生蔬菜”、“早毛豆─单季中稻─小萝卜”种植模式,比常规模式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该市香溪镇农民采用的“早毛豆─单季中稻─秋豌豆”模式年亩均增收也在1000元以上。而最近几年,随着兰江防洪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前的“大水田”已经很少遭遇洪水,但这些优质、高效种植模式却被当地农民保留了下来,成为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谢云挺 周晓东 童美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