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城市森林是21世纪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城市森林建设应秉承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因地制宜,山不破脉,水不断系,风不阻道,保证城市森林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城市森林应实行近自然化经营。从提高城市森林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尽量保持城市森林的自然属性,实行近自然的管护。注意保留林下草本植物和枯枝落叶,增加绿地地表覆盖,增强林地的自我维持能力,使城市的人工植被建立稳定的自我维持机制。一方面,要突出乡土植被在城市森林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树种安排上,以乡土特色树种为主,适当引进珍稀树种;另一方面,要关注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形成自然或近自然式的森林结构和环境。
城市森林建设应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培育多层次、多季相的城市森林群落。注重垂直层面布局,丰富背景林际线,优化植物种类、季相结构布局,创造时空各异、季相韵律流畅的时空结构。一方面,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合理配置,形成有机结合的生态群落,充分发挥乔木、灌木之间的复层生态效应;另一方面,在城市森林的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上,应充分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
城市森林建设应秉承注重文化传承的原则。加强古树名木和各类名胜区森林的保护,强化植物园、森林公园等场所科普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顺应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态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以各类纪念林为代表的文化林,丰富森林文化内涵。
城市森林建设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尽管城市森林不以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为目的,但具有不可忽视的产业经济功能。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木材和林副产品生产量,尤其是花卉苗木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城市森林可促使房地产增值,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城市森林旅游业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森林建设不仅仅要营造相当数量的森林面积,而且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不同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确定合理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