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母亲河,敞怀喜纳万千鱼苗

——钱塘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袁 卫 金 茹 实习生 郑洁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每听到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人歌曲,浙江人就会情不自禁地勾起对母亲河钱塘江的无限情感和记忆:江水清澈,鱼跃虾欢。
  曾几何时,这条滋润了吴越大地、养育了无数浙江人民的母亲河,却遭遇了水生资源急剧下降、部分鱼类甚至丧失自繁能力的窘境。恢复母亲河往日的生机,恢复钱塘江流域的水生资源,增殖放流,我们已做了30多年,今年更是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4月27日,钱塘江上蓝天白云,春水粼粼,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副省长茅临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等领导和各界人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钱塘江富春江段,把花鲢、青鱼、鲤鱼等11个品种的千万尾鱼苗,投放进了钱塘江。鱼苗欢快地跃入水中,母亲河在生态修复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增殖放流历史任务
  钱塘江是我省第一大江,是沿江两岸上千万居民的饮用水源,也是我省海陆联系的重要纽带,水生资源丰富,曾产中华鲟、江豚、大鲵、鲥鱼等名优特鱼种,至今仍有捕鱼为生的持证渔民近2000人。近年来,以钱塘江为依靠的餐饮、休闲垂钓等产业快速发展。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筑坝挖河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钱塘江的水温、径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族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四大家鱼等鱼类资源明显衰退。加上新安江、七里泷大坝的建设,阻隔了多种鱼类的洄游产卵通道,钱塘江鱼类的自繁能力显著下降,有的已经完全丧失了再生能力。
  恢复水生资源,让母亲河再现当年的生机与活力,增殖放流是人类善待自然、修复水域环境的重要举措。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65年开始,我省就以增殖放流恢复钱塘江水生资源。特别是1983年以来,我省对钱塘江渔业资源进行了统一增殖保护,时至今日从未间断,且增殖力度逐步加大。据统计,1983至2008年,我省共投入资金1440.4万元,在钱塘江流域放流各类鱼苗近1.3亿尾。今年的放流规模更是前所未有,省、市财政专项投入资金100万元,放流了11个品种1100万尾鱼苗,放流数量是前三年的总和。
鱼苗精挑细选渔农积极配合
  把鱼苗投放入江的过程是短暂的,但为此展开的鱼苗选择乃至其安全成长,并非如投放那样简单,而是颇费一番斟酌和心血。
  什么样的鱼苗能又好又快恢复和改善水域环境?怎样的投放比例才最适合钱塘江流域?渔业工作者们进行了不懈探索。为选择最适合的品种,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等单位通过专养与混养结合、常规鱼类和名特优结合的方式,人工繁育了20多个包括三角鲂、粗唇鮠等在内的钱塘江土著鱼品种,解决了鱼苗“水土不服”问题,保证了存活率;为净化水质,渔业工作者们有意选择放流以蓝藻、绿藻及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品种,期望有效吸收水体中富营养的氮、磷物质,达到净化水质、改善环境的作用;考虑到钱塘江饵料生物丰富的实际,为丰富鱼类种群结构,适当增加了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杂鱼品种;为有效增加渔民收入,近年来还增加了翘嘴红鲌等市场售价较高的品种。杭州市渔政总站资源增殖科负责人介绍说,钱塘江增殖放流还考虑了鱼类的生活习性,青鱼、竹鱼生活在水体下层,草鱼在中层,鲢鱼在上层,因此,每年渔政站都会根据鱼类生活觅食阶层调整放流比例。
  靠水吃水,是渔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增殖放流却让渔民们学会了“吃水养水”,放流活动得到了渔农配合。渔民俞军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增殖放流规模越来越大,钱塘江的鱼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尝到了甜头的渔民们便自觉担负起了保护渔业资源的责任。俞军华说,他们一般每天只捕鱼一二十公斤左右,如果捕起的鳊鱼小于0.5公斤,鲤鱼、草鱼小于1.5公斤,他们就会将这些鱼放回江里。“这次放了1000多万尾,以后捕鱼时更要加倍小心了。”
增殖放流是只“潜力股”
  1440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扔到水里的钱”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人借用股市术语说,人工增殖放流是只“潜力股”,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有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以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下游江段为例,2006至2007两年,省、市两级共投入放流资金233.4万元,据统计显示,以当年放流鱼种在次年回捕计算,放流品种总产值达3197.6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3.7。“十五”期间,我省开始在钱塘江投放花鱼骨、细鳞斜颌鲴、三角鲂等土著名特优鱼种。如今,三角鲂产量已由“九五”期间年均27.34吨上升到年均116.55吨,增加了足足3倍有余,花鱼骨产量则增加了近2.5倍。据统计,近几年钱塘江七里泷大坝以下的渔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1000吨左右,目前放流鱼类的产量已超过了总产量的50%。
  除了经济效益,增殖放流还为保证水产品供应、增强渔业资源保护意识、增加渔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7年,钱塘江共提供优质鱼产品13122.48吨,除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青鱼、鲫鱼等常规品种外,近年来还增加了三角鲂、翘嘴红鲌、花鱼骨、鲴鱼等名特优品种。随着增殖放流活动的持续开展,渔民主动保护渔业资源的良好风气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投身到了钱塘江渔业资源保护工作中。流域内2000余位持证渔民的年收入也从10年前的数千元左右增加到了三四万元。另外,随着放流力度的加大,钱塘江鱼也越来越多,沿江打着“江鲜”旗号的餐馆越来越多,各地休闲垂钓业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殖放流蕴藏的巨大效益,坚定了浙江人呵护母亲河的决心。省海洋与渔业局披露,今后几年,我省仍将持续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相关链接】 我国古代人类已注意保护水产资源。《周书》中即有“毒鱼网禁”的记载,《吕氏春秋》说“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淮南子》说“鱼不长尺,不得取”。到了明清,制订有禁捕怀卵亲鱼和禁止在产卵场捕鱼的法令。
  世界上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始于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在鲑鳟鱼类的人工繁殖成功以后,相继建立了孵化场,将经过人工培育后的仔幼鱼进行人工放流。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人工放流的鲑鳟鱼总数已达20多亿尾。同天然生长的鱼类相比,人工增殖放流经济效益约高60-70倍,产量约高350-400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