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小兵 汪峻
常山县新桥乡桃花源农家乐是近几年浙西乡村旅游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4月18日,笔者与慕名而来的一位网友结伴前往,体验了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原始次森林的古朴神秘、农耕文化的原汁原味。
踏寻“红色”
桃花源是新桥乡乌石坑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常山、衢江、柯城、淳安交界处,距常山县城45公里。这里曾是方志敏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游击战斗的核心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革命故事。
车子一开进坞石坑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亭桥,远看似亭,近看是桥。据乡干部傅良寿介绍,此桥名乐丰桥,始建于乾隆三年,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它是连通浙皖两省一市两县(遂安、常山、衢州)的山间捷径。
1934年至1937年间,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新桥乡一带开展活动。当时,桃花源里共有72户农户,人称“七十二人家”。依靠他们,红军和敌人展开了一场艰苦持久的游击战。为此,桃花源农家乐自2006年5月建成营业以来,“七十二人家”的后人们首先想到了推出“穿草鞋走红军路”、“听老红军讲革命故事”等系列活动,以纪念革命先烈,展示红色文化。
谈起这些,桃仙居农家乐业主黄贤忠言语中充满了骄傲,他指着墙上“境似桃园”四个大字说,当年一位红军将领和他的父辈们同吃同住,看到这里桃花烂漫的自然风光,触景生情,就用竹炭在墙上写下了这四个大字。我们看见,上面的字迹至今苍劲有力。
品味“绿色”
走进桃花源,总感觉水是甜的,空气也是甜的。行走在原始次森林中,高氧的新鲜空气渗透周身,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桃花源背靠常山最高峰白菊花尖,村庄坐落在群山腹地,平均海拔650米,森林覆盖率达97%。过去,桃花源交通极不方便,源中人只靠一叶扁舟出入,使得今日保留了这原始次森林。由此,桃花源的小气候特征非常明显,夏季平均气温22度,堪称“天然氧吧”、“天然浴吧”。
一路而来,目光所及处有两条小溪,分别是桃花溪和白云溪。溪水清澈见底,我们都忍不住合掌掬上一口,只觉清冽甘甜,沁人心脾。傅良寿笑着说,去年,有一宁波游客尝过溪水后,第二天就带来了技术人员,要在这里开发生产矿泉水,只是村民没答应,因为好水无价。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时分。桃花源农家乐里已停了十几辆外地车,都是慕名来吃农家菜的。我们的餐桌上,早已摆上了一桌地道的农家菜,有野猪肉、土鸭、清水鱼等,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美味野菜,甚是鲜美。
重现“土色”
桃花源人祖辈以务农为主,至今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农耕文明。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体验各种农事活动:打年糕、拉贡面、制南瓜干、榨油茶、编草鞋、采野菜等。
我们选择了上山挖笋,并亲手腌制笋干,不仅因为现在是春天正当其时,更因为同行的网友念念不忘的土鸭笋干煲。
接过锄头,我们立马往竹山奔去。没过多久,我们就找到了一棵刚破土而出的竹笋。土虽然蓬松,但想把笋挖出来却并不容易。由于遍布着盘根错节的竹鞭,锄头常常被竹鞭给卡住,一不小心,一支完好的竹笋就被拦腰斩断。正在懊悔自己不小心时,热情的主人跑过来给我们作示范。只见他左一锄、右一锄,锄锄下去皆恰到好处,既能刨开土又不至于伤了竹笋。慢慢地,笋四周的土块给刨掉了,再用力将笋从根部锄断。这样一支完好的笋就挖出来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满载而归。
接着便开始制作笋干,用刀将竹笋的笋壳从两侧划破,剥去笋壳,割去不能食用的老笋节,洗净,纵向切片,搁盐,然后蒸煮,煮笋时要注意火候,太熟笋色发红,不熟笋色发黑霉变。在农家乐主人指导下,我们觉得已是腌制笋干的“一代宗师”了。
出笼后的笋干,要摊放在竹席上曝晒。这时,我们才发现夜色已晚,该回家了。临别时,热情的农家乐主人让我们留下地址,回头将我们自己做的笋干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