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泰顺:续缘“三杯香”

  •   见习记者 陆颖 通讯员 刘海滨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泰顺有“茶哥米弟”、“茶前酒后”的说法,把茶看得比米和酒还重要,家家户户备有上好茶叶,客来必敬茶。从“未曾提酒茶端来,未曾吃饭茶在先;茶叶虽小分量重,人情全在碗中”的泰顺民歌中,也不难发现泰顺人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泰顺自古就有女人采茶、男人制茶的传统,品茶、斗茶之风盛行,著名的《采茶舞曲》描述的正是泰顺茶乡风情。明崇祯六年修纂的《泰顺县志》中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明清时期,泰顺茶叶就已畅销津、沪等地,并远销东南亚。抗战前夕泰顺茶叶生产发展较盛,常年产量达
    500吨以上。之后,因“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导
      致茶园大批荒
      芜,产量连年下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泰顺农民才重返茶园,再续茶缘。如今,全县茶园面积已达6万亩,已拥有“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中国茶叶之乡”两张金名片,上世纪开发挖掘的“三杯香”,因外形紧结似眉,香气清高,栗香持久,冲泡三杯,犹存余香,滋味醇厚,在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香飘四方。
      泰顺茶叶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曾一度低迷过,也出现过品牌多、茶企规模小的现象。为了延续泰顺茶的历史辉煌,当地县政府作出了“统一早茶品牌,集中力量发展‘三杯香’茶产业”的决策,并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重点,制定了《泰顺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茶产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对泰顺茶产业实施了“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的管理办法。同时,加快茶树良种化步伐,积极推进低产茶园和茶厂改造工程,大力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变了昔日茶叶品牌多、茶企规模小的局面,形成了“十个指头握拳头”,主打“三杯香”品牌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去年,该县生产名优茶650吨,产值9800万元,分别占总产量的30%、总产值的81%,茶叶产业成功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随着WTO的加入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外消费者对茶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接轨国际市场,确保“三杯香”茶的品质,泰顺县政府实施茶叶品质提升
      工程,制订了首个地方标准,出台了
      《泰顺县名优特种绿茶质量监督管
      理办法》、《泰顺县名优特种绿
      茶报检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有效规范当地的茶叶生产。1999年,该县茶叶标准化工作就已取得初级阶段成果,其“泰顺县茶叶生产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我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项目考核验收。现今,通过QS认证的茶厂就有18家,“三杯香”茶在省、市、县质量抽检中,从未发生过一起质量安全问题。
      续缘“三杯香”,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为此,泰顺县着力于龙头企业的培育,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茶叶产业化体系。现有两家产加销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15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两个省级示范茶厂,2008年,茶企销售额达2.2亿元,其中茶叶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500~1000万元、100~500万元的企业分别有4家、8家、30余家。
      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茶农不再仅仅是种茶,也跑起了市场,在全国各地设铺销售,仅在苏州、温州、杭州一带开办茶店茶庄的从业人员就达400多人。创下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10只,省、市名牌产品11个。全县茶叶产量已达2200吨,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自恢复名茶评比以来,泰顺“三杯香”茶先后获国际名茶金奖、中国国际农博会金奖、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30余项,被列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
      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泰顺“三杯香”茶资源,从2006年开始,泰顺县委、县政府就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证明商标申报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今年,泰顺县将在新城区建设泰顺茶文化城,目前已通过立项,即将动工建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