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种瓜难得瓜

——玉环瓜农义乌种瓜不讨巧

  本报记者 金 茹
  玉环县楚门镇瓜农陈宝海这两天心里特别烦,他和同镇的3户村民长期在外种西瓜,来义乌也有两年了,从没想过会遇上这样的烦心事,种了西瓜却难得瓜。
起因 2007年,因古
镇开发需要,义乌市佛堂镇头甲村的100多亩土地被规划为古镇拆迁安置区块。实施供地手续尚需一段时日,2007年底,头甲村村委会将这批土地承包给村民种植水稻等,其中有54亩承包给了吴德锋,合同规定,土地租期5年,5年内若古镇开发工程动工,土地将被无条件收回。当年,吴德锋就把土地转包给了村民朱庭金种果蔗。2008年11月,朱庭金又把土地转包给了陈宝海等4户玉环瓜农种西瓜,承包期从牛年正月初一至除夕。
纠纷矛盾在去年底就开
始显现了。合同签订后不到一个月,陈宝海等瓜农便获知了古镇开发的事,本来他们可以立刻提出终止合同,但“虽然知道了工程马上要动工,也知道中途土地可能会被收回,可想想好不容易才找到块合适的地,就这样放弃太可惜。又听村民说土地还没被征用,我们想只要能收获第一茬瓜就有钱赚了。”抱着一丝侥幸,翻耕、育苗、搭大棚……4户瓜农仍在这块地上种起了西瓜。
  事情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瓜棚还未全部搭好,2月15日就传来了工程即将动工的消息。得知这一情况,吴德锋第一个着急了,因为工程一旦上马,他和村里的承包合同立刻就要中止,如果不处理好与其他几位承包人的转包关系,麻烦就大了。
  这时瓜农的西瓜苗还未移栽,大棚也只搭了五分之一,吴德锋认为应该是搬迁的最好时机,他立刻在离头甲村两公里的后阳村为瓜农物色好了一块地,动员他们搬过去,可瓜农们不愿意搬。陈宝海告诉记者,当时一是觉得头甲村的土地好,种出来的西瓜品质高;二来认为当地的村民还都种着蔬菜,土地不会这么快就清理的,只要能捱过一个月,第一批西瓜就能收上来了。听了瓜农的话,吴德锋也犹豫了,“我知道农民种庄稼不易。去找人做做工作,说不定工程还不会马上动工,这样既不误工时,又帮了瓜农。”那头,瓜农们一商量,还是按原定计划,在3月6日移栽瓜苗。谁知道,古镇开发工作紧锣密鼓,这下,吴德锋真坐不住了,一次次找到瓜农,想方设法要把承包地收回来,但瓜农们不肯轻易放手。因为朱庭金在与瓜农的合同中没有提及古镇开发的事,也没有附加相关条例,吴德锋与朱庭金自觉理亏,又不想把事情闹大,便提出愿意赔偿瓜农的大部分损失。经过多次协商,4月9日,吴德锋、朱庭金与陈宝海等人终于签订了合同终止协议。由吴、朱两人全额返还承包款共2.916万元,并补偿瓜农损失17.084万元,两项合计共20万元,即每户5万元;陈宝海等人则需将瓜棚、瓜苗一次性处理完。
  第二天,吴德锋把土地承包款、瓜农损失补偿费共20万元钱交给陈宝海后,长长地舒了口气。事情到此也算了结了,但过了两天吴德锋去地里,远远看到安然无恙的毛竹大棚,他立刻傻了眼。吴德锋很生气,陈宝海他们也不高兴。虽然拿到了每亩3164元的补偿款,但陈宝海认为,他们第一批上市的西瓜,每亩就可获4000元的收入;如果按一年计算,4户人家的损失估计要近36万元。
  矛盾在4月12日晚被激化。那晚,陈宝海等瓜农的7亩瓜苗被人偷偷拔掉了。吴德锋否认这件事是他所为,但瓜农们不相信,他们要求吴德锋追加16万元赔偿款,要不就让镇里将工期延迟,等他们把第一批西瓜采摘完。
现状截至发稿时,记者
了解到,吴德锋与头甲村的土地承包协议已经终止,村里这两天正催促瓜农们赶快搬迁。事到如今,陈宝海无奈地说,已经找了四五天,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地,如果实在没地方搬迁,他们也只能把瓜棚拆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