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加值增速位列绍兴市第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33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突破30亿元……2008年,绍兴县在“三农”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近年来,绍兴县做精做优设施农业,做强做大加工农业,做深做透休闲农业,力促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
因地制宜 壮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绍兴县根据自身产业现状,围绕提升城市菜篮子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蔬菜、畜牧、水产、茶叶、林特、花卉苗木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该县以区域化布局为导向,着力培育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已形成水产、畜禽、花卉、竹笋、果树、稻米、蔬菜等八大区块的特色农业基地,基地面积达50万亩。
绍兴县围绕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山地蔬菜、畜禽生态养殖小区、特种水产养殖等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建设山地蔬菜、生猪生态养殖小区、白鸽养殖基地、越鹅养殖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设施渔业等基地。2008年,全县新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1万亩,瓜菜生产总面积达到18.14万亩,总产量38.88万吨;生猪等现代畜禽生态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总投资2170万元的两个大型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中;天鸿鹅业、强健白鸽两个特种畜禽养殖基地设施不断提升,养殖规模分别达到了1.7万羽、54万羽,成为全省最大的白鹅和白鸽养殖基地。全县生猪总饲养量达到53.87万头,规模化饲养率达到80%,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去年,该县还对7079亩水产养殖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同时利用山区大量的山塘水库,养殖冷水鱼,拓展山塘水库的设施渔业。
务实创新 提升产业水平
近年来,绍兴县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化解“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
为做强做优城郊型现代农业,绍兴县编制整合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大型农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发展。2008年,该县重点扶持了19个城郊型现代农业项目,总投资达9.525亿元。绍兴县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工商业主投资效益农业。去年,全县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3.1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当年投资达4.16亿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1038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54%、15.11%、130.7%。此外,该县还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的扶持,19个政策性扶持项目共引来了1876.6万元的投资,完成年度计划的142.62%。
目前,绍兴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43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3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121家,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1家。这些产业化组织中,有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骨干产业化组织12家、市级重点产业化组织42家,有力地壮大了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绍兴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品牌认证。如今,全县农产品已累计拥有中国名牌2只,中国驰名商标6只,浙江名牌11只,浙江著名商标23只,绍兴市名牌27只,绍兴市著名商标59只。全县已有69个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1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1只、绿色食品认证32只。
为了拓展农业功能,该县积极抓好农家乐的提升和发展,对农家乐开展大力宣传与推介,做深特色农家乐文章。去年,全县新增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家,总数达到59家;全年共接待游客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经营总收入达15336万元。同时,共完成村户型农家乐建设项目6个,全县农家乐当年新增基础设施投资3900万元,累计共总投入达到2.16亿元。
十件实事 促农增收致富
今年,绍兴县将围绕“一个主题”,致力“两大提升”,强化“三项安全”,完善“四大体系”。重点抓好落实政策、提升品质、提高产量、节本增效、加工增值、市场营销、拓展功能、制度创新、扩大规模、延伸服务等促农增收的十件实事。如提升品种促增收,该县将提升一批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抓好平水和大钱门两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新建蔬菜核心基地2000亩,新建和改造标准化水产养殖渔塘2500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商标)5只、无公害农产品10只、绿色食品2只。在节本增效促增收中,该县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60万亩以上,亩均节本增收30元以上;推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应用面积1.5万亩,亩均用药和防治成本减少10%以上;通过进一步抓好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建成“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高产样板区2个,全县粮食生产总面积稳定在37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7万吨以上;提升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全县农企总产销增长15%以上,农产品自营出口增长10%以上;力争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新增省、市两级示范性合作社20家;新增农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单位6家;完成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包括绿证)3000名,完成新型农民培训2000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00人;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8%的目标。通过兴办十件实事,力争2009年全县农民来自农业的总收入比上年增加55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28元,实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本报记者 俞廷尚 通讯员 杨志刚 王华苹
绍兴县
ShaoXing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