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开化县农科所调查预计,今年该县食用菌总产值将达到4.6亿元,外出菇农平均每户净收入为5.7万元。业内人士认为,开化县食用菌产业连续10多年保持增长势头,菇农年年取得好收益,主要得益于该县食用菌产业较早转型升级,走上生态化发展大道。
金针菇唱主角
香菇、木耳在开化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人们誉为“山珍”。1998年,全县2600万袋食用菌生产总量中,香菇、木耳就有1600万袋,占64%,金针菇仅800余万袋。而到了2008年,开化县食用菌栽培总量1.6亿袋,其中金针菇1.2亿袋,占75%,香菇、黑木耳不足1600万袋。如此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主要是因为香菇、木耳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菇耳材,上世纪90年代,由于香菇、木耳栽培的扩大,造成菇耳材资源匮乏,生产多年徘徊不前。2000年,开化县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农业部门及时引导菇农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的金针菇生产,食用菌由吃“木料”转变为吃“棉草”。这一转就转出了食用菌发展的新天地,特别是推行“携技带菌跨区域分段经营”后,金针菇产销衔接更加紧密,发展迅猛。目前,全县有5000多户菇农在外发展金针菇生产,每年袋均利润在1元以上,预计今年在1.8元左右。金针菇成为开化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烧柴改为烧煤
开化县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方式的转变。去年,针对菇农在使用自制铁桶给食用菌菌袋灭菌过程中,柴薪用量大、安全系数低等问题,县里出台政策,对改造以煤为燃料的新型节能灭菌灶的菇农,每只给予以奖代补1000元。到去年8月底,全县新型灭菌灶覆盖面达到80%以上。按每1万袋金针菇菌袋灭菌需要柴薪3000公斤测算,全县菇农节省柴薪2万多立方米。一些菇农深有体会地说:新型灭菌灶不仅节省了柴火,也节省了灭菌用工,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
资源循环利用
去年以来,开化县加快了食用菌集约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生产的步伐。县农科所技术人员指导长虹乡长川村邹伟新等村民用桑枝条生产黑木耳获得成功。邹伟新生产的黑木耳每袋有2元利润,除了养蚕,他4000袋黑木耳又多了8000元收入。目前,该县投资600多万元的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示范场投入生产,每天有1500公斤鲜菇供应市场。今年,该县将加大桑枝条黑木耳推广力度,同时建设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开展菌糠综合利用示范,使食用菌产业走上更加生态健康的发展大道。
(童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