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碧芳
春暖花开,眼下正是种植果苗的大好时节。从各地果苗市场传来的信息显示,今年果苗销售出现了一冷一热的现象,即桔苗滞销,杨梅苗枇杷苗等销售火爆,价格一路上扬。这一现象会对我省水果产业产生哪些影响,水果产业的走势会如何?
果苗销售冰火两重天
“对不起,杨梅苗已卖完了,枇杷苗也没有了。”放下电话,金华市婺城区露芳果苗繁育场场长丰露芳笑着说,今年像杨梅、枇杷、甜柿、李等小水果果苗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扬。一年生东魁杨梅苗去年底的批发价为1.8元/株,开春后上升到2.2-2.30元/株,清明前又涨到2.50元/株,荸荠种杨梅苗也在2.0-2.5元/株之间。4年生以上的杨梅树每棵要卖70-100元;白砂枇杷苗售价也从6-7元/株,涨到8-10元/株,且供不应求。海宁盐官镇九里桥的邹建中也向记者反映,他想买1万株白砂枇杷苗,可联系了很多家果苗场,不是量不够,就是卖完了,至今也没能买到。
与杨梅苗、枇杷苗的旺销相比,桔苗却少有人问津。在建德大同镇碧山村,一些桔苗依然“待字闺中”。建德柑桔研究所所长童英富说:“我们研究所今年一共培育了30万株桔苗,到目前为止,还有五六万株桔苗没有销出去。而去年这时候,除了建德的桔农来买桔苗,临安、富阳等周边地区来买的人很多。”童所长说,桔子卖难是导致今年桔苗滞销的主要原因。
省柑桔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方永分析认为,导致今年杨梅、枇杷等小水果苗供不应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来,杨梅、枇杷等水果价格一路走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二是一些桔农因桔子卖不掉,为找一条新的致富门路,便在桔园里套种杨梅、枇杷等;三是杨梅、枇杷属常绿乔木,很多地方把它当作行道树、景观树来种植,且杨梅树比较耐火,林业部门还把它当作生态防火林树种。
冷热背后的风险
看到去年杨梅卖到40元/公斤,今年文成县周壤乡诸葛岭村又种了4000株杨梅。据了解,近年来我省杨梅面积每年以7-8万亩的速度递增,现已达到120万亩,其中投产约80万亩,已成为我省仅次于柑桔的第二大水果。面对杨梅、枇杷等小水果苗的热销行情,陈方永提醒种植户要理性对待,切不可盲目跟风种植。
陈方永说,杨梅成熟期较为集中,考虑不同地区和海拔的差异,我省杨梅的成熟销售期在六七月份的近40天时间内,而上市旺期集中在6月10日至7月初的20多天里。众所周知,杨梅最大的问题是耐贮性差,销售半径短。一旦销售不畅,就会出现杨梅烂枝头的情况。况且,现在我省还有三成的杨梅树尚未投产,等这些杨梅树全部投产后,杨梅产量将大大增加,那时如果销售、贮运、加工等问题得不到解决,难免出现卖难。相对而言,枇杷的耐贮性要比杨梅好,一般情况下,白砂枇杷3天内不会烂,其它枇杷4-5天不会变质。但如果大面积种植枇杷,一旦出现供大于求,身价也会下跌。
中国园艺协会杨梅分会副会长、省农科院研究员戚行江也建议,杨梅要谨慎发展,不要过度扩张,特别是在那些交通不便,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他说,由于对加工贮运研究不够,我省杨梅产业发展已受到制约。
从今年果苗走势看,许多果苗都是我省农民在广东、福建、江苏等地租地种植,另外如甜柿苗、李苗等主要从外省引进。由于各地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不同,如果没有一定种植技术支撑,不但植株难以正常生长,像裂果等病虫害发生机率也将大大增加,将导致果实品质无法保证。
专家建议走精品路线
面对果苗市场出现的一冷一热现象,省农业厅首席水果专家孙钧说,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市场平衡,他也建议果农要理性对待市场变化,不要盲目跟风,例如柑桔,我省一直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推广一些早熟、特早熟品种的无病毒苗木,去年这些品种销售还比较好,各地要从当地的区域优势出发,在发展精品水果上下功夫。
他说,从目前国内外果品市场发展趋势分析,精品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省也确定了打造浙江精品果业的目标——到2015年,水果种植面积达520万亩,产量430万吨,精品果率达到30%,优质果率达到85%,果品质量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
未来几年,我省将围绕精品水果这一目标,加强优势果树新品种选育与地域特色良种的开发,推进果树品种改良;制订和应用果品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示范培训力度,提高优新技术的到位率;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高各地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培育大型果品流通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社等产业化组织,提高产业带动力,同时强化市场资讯,建立市场导向销售体系;加强院企合作,开发果品深加工技术。
孙钧说,果品产后技术的提升是发展精品果业的最终保障。他建议有条件的果品流通企业、产销合作社应建立果品采后预冷体系,改进果品贮运设施和果品商品处理设备。他透露,省里正在考虑把产地冷藏库建设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