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刺激农村消费的重要举措。实施基础提升行动,就是要在改善生产条件上取得新突破,达到改造农田、改良地力、改善环境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确保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实施基础提升行动,要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入手,切实提高农田地力。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省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高产稳产的一等田比例不高,中低产田大量存在,保护耕地、改良农田、提高地力的任务仍然繁重。要在巩固现有高产稳产田的同时,继续搞好中低产田的土地整理和沟路渠配套,通过推广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保护性耕作等举措,加快培育设施配套、地力适宜、土壤健康的土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万元地”;要健全标准农田养护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实施基础提升工程,要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入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是物资装备不断提升的过程。“工业反哺农业”,不仅要用工业资本反馈农业,而且要用工业化成果提升农业,用工业产品装备农业。要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扩大农业园区建设,扩大大棚生产设施规模。要加快建设一批抗灾避灾能力较强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更多采取先进的设施装备和生产模式。要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不断健全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运输、检验检测等设施。要扩大农机具补贴范围,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
实施基础提升工程,要从扩大资源化利用入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活品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衰退,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天敌”,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要大力发展集约节约生产,广泛应用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积极推广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行生态养殖,推广环保节约型饲料,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要有效利用秸秆、畜禽排泄物等,化废为宝。继续实施百万农户沼气净化工程,推广应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正是化“危”为“机”、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良好时机。各地务必把“强基础”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当地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科学谋划、加大投入,攻克难关、夯实基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