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苗木业存在着种植规模过大、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从品种类型看,木兰科植物、山杜英、马褂木等乔木类苗木过剩;从产品档次上看,低品质苗木严重滞销。去年,一些城市缩减了基本建设投资,尤其是大中城市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对花木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从影响区域看,丽水、衢州等苗木业新兴地区受影响最大。
去年,我省一些苗木主产地如金华、萧山、嵊州,苗木销量有所增加,而价格却下滑。比如,金华去年苗木全年销量增加了10%-20%,但常规品种的价格却下跌了20%-30%;萧山去年苗木销量增加了13%,但销售额仅增加了9%。部分苗木价格跌幅更大,如前几年销售火爆的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容器苗价格下跌了50%;嵊州以种植玉兰为主,2006年前较平稳,2007年开始下滑,去年开始下滑十分明显。
浙江的苗木销售区域正由长三角向外拓展,远至云南、重庆、福建、安徽、江西等地,热销的苗木除花灌木外,胸径6-12厘米的乔木也受市场欢迎。目前浙江苗木外销存在着一个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比如有一批苗木从浙江运到云南昆明,苗木价格只有七八千元,运费却要1.5万元。
今后苗木产业的发展,文化将成为重要拉动力。树木的美好寓意将会扩大苗木销售的受众群体。在浙北家家户户都有种榉树的习惯,榉树被称为“学子之树”。榉与举谐音,人们取“中举”之意。另外还有几种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珍贵树种,比如吉祥之树——金钱松、长寿之树——银杏、普陀圣树——普陀鹅耳枥,以及伯乐树、佛光树等。
关于浙江苗木业的未来态势,可用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的一句话“寒流中的人流,危机中的商机”来概括。随着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逐步实施,中部、西南等城市绿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林业建设的蓬勃发展,将为苗木产业带来较多机遇。具体可概括为三大利好:一是今年省财政准备拨款3500万元用于购买苗木,以支持全省的农村绿化。二是去冬今春国家和浙江地方财政新增1.6亿元,用于支持沿海防护林建设,所需苗木达1亿株。三是各地油茶产业发展红火,油茶种苗十分紧俏,种苗培育有很大商机。
(骆文坚)
苗木业进入“2000点”
目前,观赏苗木产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园林绿化领域,华东地区绿化资质低的园林设计单位没项目可做;资质高的设计公司虽然任务饱满,但所接项目多是以前的项目。今后项目是否会有所减少还不好说。在施工领域,房地产项目占有很大比例。随着房地产公司利润的下降,苗木销售问题将会更加严峻。另一方面,全国园林绿化苗木生产总体过剩。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苗木业将进入一个调整期。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苗木业的冲击?苗木业还有哪些商机?今后的路如何走?
我看好两大市场,一个是以家庭园艺产品为主的家庭市场,一个是园林绿化改造市场。这两大市场将给我们带来机遇。
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都会出现家庭园艺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在经济繁荣期,人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健康,关注家庭。而经济危机会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部分人开始回归家庭,侍花弄草,装点庭院,家庭花木消费量会显著增加。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花木的家庭及个人消费占总消费量的60%,而城市绿化等公共消费量只占40%。在我国恰恰相反,花木的家庭消费比例很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家庭园艺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产业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精细化、小型化、高品质的家庭园艺观赏植物应该被广大育苗户所关注。
一些大中城市园林绿化将进入改造期。要形成丰富的园林景观,一定要有丰富的花木种类。为适应今后园林绿化市场的改造需求,育苗企业和农户也要进行相应的种植调整。我不赞成单种产品的规模化种植,比如前几年,有的育苗企业动辄买几千公斤种子,一下子育出几十万棵紫薇苗,这样的市场风险太大,也不适应今后的市场变化。
今后的苗木发展将趋向于多样化、小型化、高品质化、容器化。以前在园林绿化领域,大规格苗木的应用量较大,像胸径15厘米的无患子、黄山栾树受园林绿化的追捧。今后,城市绿化的苗木消费会更加理性,树种需求会有小型化倾向。乔木的主导规格多为10厘米左右。以大乔木为主的绿地骨架搭建完成后,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等会进一步丰富绿地内容。
同时,城市公共绿化将由大规模绿化转向原有绿地的改造,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以后的绿化企业竞争会更加激烈,竞争的不仅是价格还有品质。
在苗木追求精品化的时代,容器栽培的发展力度会更大。随着家庭消费量的增加,容器苗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家庭园艺产品多在超市销售,苗木有一定的货架寿命,裸根苗不能满足需求,只能采用容器苗。
就像股票投资一样,在6000点进入比2000点风险要大,现在正是苗木产业的“2000点时代”,做苗木的中长线投资现在是一个很好的点位。
(包志毅)
编者按: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萧山花木节上,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站长、省花卉协会秘书长骆文坚和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副院长包志毅,分别就苗木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主题报告,现摘登部分,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