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通讯员 李 鹏 王济江
眼下已是春耕备耕大忙时节,但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下梁村村民李尤定却显得很悠闲,家里的3亩承包田,他全部委托给了金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去年,他每亩田交了800来元服务费,下半年就从合作社拿到了价值2000多元的稻谷,省力又经济。所以,今年他早早就跟合作社签了协议。
足不下田,坐等收粮,如今在路桥区像李尤定这样幸福种粮的农民不在少数。该区经济发达,但耕地面积只有18.0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4亩,而且零碎、分散、加上当地个私经济发达,农民就业门路多,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村里超过60%的劳动力都在附近工厂打工,平均每人每月可以拿到将近2000元的工资,地都没人种了。”该区蓬街镇镇东村村委会主任徐正财说。
如何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路桥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在当前小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体制下,农民种粮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要想发展粮食生产,必须以一种新的途径来替代现有经营体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3月,金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由该区金清镇下梁村8位工商企业主投资发起成立的我省首家由工商资本投资组建的粮食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当年,就将所在的下梁村及附近村子的近300亩抛荒田全部种上了早稻,随后排灌、植保、收获、烘干、加工等环节也实现了机械化,合作社当年纯收入就达到50.13万元。这种新颖的种粮形式轰动一时,被称为有效解决农田抛荒的“下梁模式”。
下梁村试点的成功,大大开拓了路桥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思路,也为该区发展粮食生产指明了方向。围绕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该区各种农机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站长马礼良介绍,该区现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210家,其中包括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及2家农机服务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作业公司为主体,农机专业服务队为基础,农机服务大户为补充的上下贯通、横向互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
这些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的服务形式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转包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结算成粮食返还给农户;二是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农户选择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
为了给机械化种粮提供技术支持,该区农机管理总站与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联手,成功改造出了更适合当地作业的杂交稻插秧机,且独创了一套育秧技术,确保每块切块营养土上有1株秧苗。在省农机局专家的支持下,该区还开发成功了水稻精量播种育秧流水线,育出了“一板秧苗无高低,一板秧苗无粗细”的规格秧,与杂交稻插秧机配套。
为了改变传统植保方式防治难、农药使用量大、防治成本高、技术到位率低等问题,该区政府出资组建了200支村级植保服务队,为农户提供服务。对此,该区蓬街镇蓬东村种粮农户黄金木深有体会,他的30亩承包田全部应用了统防统治。“以前背着喷雾器在田里施农药,一天下来劳累不说,而且效率也不高。现在有了专业的植保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不仅防治轻松了,水稻也长得更好了。”老黄乐呵呵地说。
为了鼓励农民在种粮过程中积极应用农机,该区还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机服务、政府埋单”的“农机作业券”制度,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统防统治技术的农民,免费发放“机械插秧作业补贴券”和“植保机械作业补贴券”。
随着产业的逐渐复苏,丰收的稻谷却遭遇到了新的难题——没地方晒。据了解,路桥全区目前已无专门的晒谷场,可供晒谷的操场等场地也屈指可数,收割的稻谷大都晒在公路上,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另外,路桥地处沿海,常受台风影响,早稻收割时又恰逢台风多发季节,收割的早稻常因无法晾晒而遭受损失。去年,路桥区引进了2套谷物烘干机,开始探索粮食机械化烘干。该区群欢合作社负责人陶仙福高兴说:“这种烘干机8小时能烘干10吨稻谷,省时省力,今年晒谷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马礼良表示,考虑到两套烘干机作业量有限,今年他们计划再配置10余套烘干机,以满足全区粮食烘干需求。
在机械化的助推下,近年来,路桥区粮食生产获得了稳定发展。2008年,该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6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6.3万吨,粮食生产考核得分连续5年居台州市第一,2005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获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区)称号。
随着机械化配套服务越来越完善,今后路桥农民种粮必将享受到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