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各种农业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农业增产增收最重要的因素。如何选择优良品种,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技术环节。筛选优良农作物品种向农民和种子企业推荐,促进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作物品种结构和品质,提升产业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农业厅已连续多年向社会发布农作物主导品种,省种子总站和省种子产业协会发布农作物推荐品种,指导农业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浙江省2009年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西瓜、小麦和棉花等)41个主要品种目录,特别是今年新增的4个主导品种及推荐品种的特征特性、主要栽培要点和适宜种植区域等介绍如下,供各地参考。
一、2009年主导品种目录
金早47、中早22、嘉育253、中嘉早32号、秀水09、嘉991、浙粳22、秀水123、秀优5号、甬优6号、浙优12号、甬优9号、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中浙优8号、钱优1号、华珍、浙凤甜2号、苏玉糯2号、浙凤糯2号、美玉8号、美玉3号、台湾75、引豆9701、浙鲜豆3号、衢鲜1号、浙秋豆2号、浙双72、沪油15、浙双6号、浙油18、早佳、浙蜜3号、拿比特、早春红玉、扬麦158、扬麦12、慈抗杂3号、中薯3号、义红1号、温联2号
二、2009年新增主导品种(水稻)
NO.1
中嘉早32号
作物名称:早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21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28.2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9.3%。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4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9.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09.2天,比对照嘉育293长2.2天。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剑叶挺,穗大粒多,着粒较密,结实率较高,分蘖力中等偏弱,丰产性好,后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平均亩有效穗18.2万,成穗率80.7%,株高83.6厘米,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2粒,实粒数129.0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1、宜3月下旬播种,亩用种量5公斤。秧龄25-30天,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偏弱,移栽密度为18×20厘米,每穴2-3本,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2、一般亩施碳铵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磷肥25公斤作基肥,移栽7天后结合施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公斤。3、浅水勤灌促分蘖,干干湿湿到成熟。苗数达到苗峰的70%时开始晒田,以后湿润灌溉,反复露田几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病虫。及时用药防治螟虫、飞虱、纹枯病。稻瘟病重发区,要注意防治叶瘟。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NO.2
秀水123
作物名称:单季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0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89.0公斤,比对照增产14.0%。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8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2.7%。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51.0天,比对照秀水63长0.8天。感光性较强,株高中等,茎秆粗壮,抗倒力较强;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8.2万,株高101.3厘米,穗长17.0厘米,每穗总粒数152.7粒,实粒数141.2粒,结实率92.5%,千粒重26.5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20日前后播种,秧龄25-28天。2、一般可采用16.5×20厘米插3本的密植规格,迟栽田要增加落田苗数。3、每亩大田总用肥控制在纯氮13-15公斤,要求配施磷钾肥。4、当每亩苗数达20万左右,可分次搁烤田。成熟期不宜断水过早。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3
浙优12号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19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33.9公斤,比对照增产7.8%。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8.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1.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迟熟杂交晚粳稻,全生育期152.0天,比对照长4.2天。该组合属株型紧凑,植株高度适中,繁茂性好,丰产性好,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分蘖力中等,结实率较高,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米质与对照秀水63相仿。平均亩有效穗15.8万,成穗率72.3%,株高120.9厘米,穗长18.7厘米,每穗总粒数207.7粒,实粒数174.0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4.2克。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稻瘟病、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NO.4
钱优1号
作物名称: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3.7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2.3天,比对照汕优63短0.9天。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着粒较密,耐肥力中等,亩有效穗17.4万,株高117.9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67.2粒,实粒数137.0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6克。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种植,5月20~25日播种,秧龄20~25天;作连晚种植,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超过35天采用两段育秧。2、作单季种植,密度为16.7×28厘米或20×23.3厘米,种足落田苗5~7万/亩;作连晚种植,种植密度为16.7×22厘米或20×20厘米,种足落田苗5~7万/亩。3、一般每亩施生物有机肥50公斤、纯氮12~14公斤、P
2
O57.5~10公斤、
K
2
O12公斤左右。其中基肥占总施肥量50~55%,分蘖肥占20~25%,强调穗肥施用和穗期补钾,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切忌后期氮肥过量,以防倒伏。4、加强田间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籼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三、2009年推荐品种
(相对08年新增的品种情况)
NO.1
中嘉早17
作物名称:早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2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01.6公斤,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9.8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6.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10.7天,比对照长2.0天。株型适中,植株较高,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后期青秆黄熟。平均亩有效穗19.9万,成穗率74.6%,株高87.4厘米,穗长17.6厘米,每穗总粒数131.9粒,实粒数114.7粒,结实率87.0%,千粒重26.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稻米品质适宜于加工。
栽培技术要点:1、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宜在4月下旬移栽,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2、需肥量中等偏上,氮肥不宜过多。3、浅水勤灌促分蘖,干干湿湿到成熟。湿润灌溉,反复露田几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忌断水过早。4、稻瘟病重发区,要注意防治叶瘟。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NO.2
甬优8号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种引(2008)第001号苏审稻200615
产量表现: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76.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晚粳稻,全生育期150.3天,比对照秀水63长3.0天。株型松散适中,抗倒性较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平均亩有效穗16.6万,成穗率80.3%,株高113.3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81.8粒,实粒数157.9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6.3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注意稻瘟病、褐稻虱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全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种植。
NO.3
嘉优2号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粳稻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0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43.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9.7%。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2.1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3%。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密穗型中熟偏早杂交晚粳稻,全生育期145.6天,比对照秀水63短2.2天。株高适中,株型紧凑,落粒性中等,较耐肥抗倒,亩有效穗15.0万,株高111.4厘米,穗长17.7厘米,每穗总粒数183.4粒,实粒数163.4粒,结实率89.1%,千粒重25.6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大田亩用种量1公斤,秧龄30天左右。2、亩插1.5-1.7万丛,每丛2~3本,保证亩落田苗3~5万。3、施足有机肥,一生总肥量折纯N12-14公斤,并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做到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中后期干湿交替,成熟期切忌断水过早。5、加强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的防治,尤其要加强秧田和本田前期治虫防病工作。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4甬优10号(糯)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糯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44.5公斤,比对照甬优3号增产6.5%。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0公斤,比对照甬优3号增产1.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粳型杂交晚糯稻,全生育期154.9天,比对照甬优3号长4.8天。丰产性好,植株紧凑,分蘖力中等,生长整齐,后期叶色清秀,易制繁种。平均亩有效穗13.2万,成穗率72.3%,株高113.0厘米,穗长22.4厘米,每穗总粒数169.1粒,实粒数136.3粒,结实率79.7%,千粒重31.8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糯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稀播培育壮秧,适当稀植,及时防治灰飞虱、褐稻虱、稻曲病等病虫害。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5
钱优0508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籼稻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6.3公斤,比对照增产5.3%。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2.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8.1%。
(下转B12版)
(上接B11版)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三系杂交稻,全生育期131.3天,比对照汕优63短1.7天。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结实率高,丰产性好。后期青秆黄熟,米质较好。平均亩有效穗17.0万,成穗率69.3%,株高114.9厘米,穗长23.8厘米,每穗总粒数158.6粒,实粒数135.7粒,结实率85.5%,千粒重26.2克。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控制后期氮肥用量。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籼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6
协优315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6
产量表现:2004-2005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17.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9%。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1%。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偏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7.9天,比对照汕优63长3.3天。株高适中,分蘖力强,有效穗多,穗大粒多,后期青秆黄熟,抗倒性好,亩有效穗15.9万,株高124.0厘米,穗长22.6厘米,每穗总粒数143.0粒,实粒数124.3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8.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米质优于对照汕优63。
栽培技术要点:1、单晚种植,5月15~25日播种,秧龄25~30天,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2、种植密度为16.5×26厘米或13×30厘米,保证落田苗5~6万丛,力争有效穗达到17~18万/亩。3、一般亩施纯N12~14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20公斤;栽后6天施尿素7公斤/亩,在80%主叶露尖时,施尿素4公斤/亩。4、在水浆管理上,要求浅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干湿交替防早衰,收割前5~8天断水。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籼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7
C两优87
作物名称:单季杂交晚籼稻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对照增产8.7%。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籼型两系杂交稻,全生育期133.1天,比对照长0.8天。株型松散适中,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植株较矮,耐肥性中等;整精米率高,米质优于对照汕优63。平均亩有效穗17.1万,成穗率64.4%,株高111.0厘米,穗长24.0厘米,每穗总粒数156.9粒,实粒数128.2粒,结实率81.7%,千粒重27.4克。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中抗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控制后期氮肥用量。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籼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NO.8
春优658
作物名称:单季籼粳杂交稻
产量表现:2007-2008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区试平均亩产617.3公斤,比对照增产26.9%。2008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3公斤,比对照秀水09增产25.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该组合属三系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148.5天,比对照长1.7天。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好,后期熟色好。平均亩有效穗15.6万,成穗率68.1%,株高121.2厘米,穗长20.0厘米,每穗总粒数208.4粒,实粒数172.7粒,结实率83.0%,千粒重23.8克。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适当减少后期氮肥用量,注意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范围:适宜在我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NO.9美玉加甜糯7号
作物名称:糯玉米
引种编号:浙种引2008第008号
产量表现:2008年浙江省糯玉米品种引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穗797.3公斤,比对照苏玉糯2号增产6.4%。
特征特性:春播出苗至采收85.5天,比对照苏玉糯2号长4.8天。株高203.0厘米,穗位高102.0厘米,双穗率32.9%,空秆率1.3%,倒伏率0%,倒折率0.7%,穗长20.2厘米,穗粗4.4厘米,秃尖长1.0厘米,穗行数16.0行,行粒数37.3粒,鲜籽千粒重243.3克,出籽率67.2%,单穗鲜重211.7克,净穗重75.5%。果穗穗形长锥形,籽粒色白,排列整齐,商品性较好;甜糯籽粒分离比例为1:3,口感佳,直链淀粉含量2.4%。中抗小斑病,感大斑病,抗茎腐病,高感玉米螟。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重视基肥促早发,适当控制种植密度。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
NO.10
浙鲜豆5号
作物名称:菜用大豆
审定编号:浙审豆2008001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菜用大豆区试鲜荚平均亩产624.3公斤,比对照台湾75增产14.6%。2006年省生产试验鲜荚平均亩产523.0公斤,比对照增产12.0%。
特征特性:播种至采收85.0天,比台湾75短1.9天。有限结荚习性,株高35.8厘米,株型收敛,主茎节数8.8个,有效分枝2.7个。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青荚淡绿色、直葫芦形。单株有效荚数26.3个,标准荚长4.9厘米,宽1.3厘米,每荚粒数1.9粒,百荚鲜重239.8克,百粒鲜重63.1克。口感鲜脆,淀粉含量3.56%,可溶性总糖含量3.06%。抗SC3病毒病,感SC7病毒病。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较耐肥抗倒,在栽培上可适当增施肥料,根据地力适当调节种植密度,视鼓粒饱满程度和荚色适时采收。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春季菜用大豆种植。
NO.11
浙油18
作物名称:油菜
审定编号:浙审油2006001
产量表现:经2003-2005年两年度省油菜区试,平均亩产154.1公斤,比对照浙双72增产5.4%。2004~2005年度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0.2公斤,比对照增产5.0%。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226.0天,比对照浙双72早1.3天。株高168.1厘米,有效分枝位41.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二次有效分枝数7.6个,主花序长59.3厘米,单株有效角果数445.3个,每角粒数20.8粒,千粒重3.9克。品质优,芥酸含量0.11%,硫苷含量22.3微摩尔/克,含油量42.8%,油酸含量69.2%。菌核病和病毒抗性与对照相仿。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施用硼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