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监测预警。按病虫测报规范要求,设置测报灯(200W白炽灯)系统开展水稻害虫灯诱监测,开灯时间浙中南部为3月15日,浙北部为4月1日;切实加强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细菌性病害等重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预警;在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病地区,做好传毒灰飞虱种群消长和带毒率的监测。确保重大病虫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90%和95%以上。
做好信息报送。做好水稻重大病虫害周报和日报工作。
落实综防措施。二化螟重发区,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实施翻耕灌水或直接灌水至淹末稻桩杀蛹,减少越冬虫源。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生地区,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稻瘟病重发区,淘汰上年发病的品种,推广应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稻田养鸭、养鱼技术。示范试验应用灯光诱杀和性诱剂杀虫措施。
化学防治
在水稻病虫化学防治中,坚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视生长期”防治策略。
种子处理:全面应用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浸种,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吡虫啉拌种,控制种传病害和苗期害虫的发生。
稻飞虱:贯彻“治前控后”防治策略,即单季稻治3代,控4代、5代,连晚治4代、控5代。推行分蘖期1-2只/丛,孕穗期平均5-6只/丛,齐穗灌浆期8-10只/丛,蜡熟期10-15只/丛的防治指标。推广褐飞虱低龄若虫期使用噻嗪酮和吡蚜酮防治,白背飞虱使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防治,稻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期使用毒死蜱以增加速效性和防治效果。褐飞虱防治中继续停止使用吡虫啉,不推荐啶虫脒。
稻纵卷叶螟:全面开展适期达标防治,以减少防治频率。防治指标为2-3龄幼虫高峰期百丛有效虫量分蘖期40条,穗期20条。推广氯虫苯甲酰胺在1-2龄高峰期防治,以及在1龄幼虫高峰期使用毒死蜱、丙溴磷、丙溴·氟铃脲、稻丰散等药剂。当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时,防治适期应适当提前。
二化螟:以分蘖期丛枯鞘率大于10%,穗期丛螟害率大于1%为防治指标。在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重点抓好传毒媒介灰飞虱的防治工作。病区在播种和移栽前消灭越冬虫源地灰飞虱。冬闲田结合化学除草通过加入毒死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大小麦田在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加入吡蚜酮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也可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对灰飞虱虫量高的麦田采用敌敌畏拌毒土熏蒸。在秧田、直播稻苗期及本田初期,使用毒死蜱、吡蚜酮防治灰飞虱防治传毒,将带毒灰飞虱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3只。重病田在水稻秧苗期和发病初期,喷施宁南霉素以减轻发病。
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使用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预防水稻稻曲病,兼治水稻后期综合症。如破口期前后遇连续阴雨天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用药一次。
稻瘟病:重点预防晚稻穗颈瘟。山区、半山区对种植的感病品种、前期发生叶瘟的品种、以及上年已经发生稻瘟病品种的稻田,在破口期喷施三环唑、稻瘟灵预防。山区、半山区晚稻破口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应即喷药保护,感病品种和已发病的品种在齐穗期再用药一次。
穗期灰飞虱:在常规粳(糯)稻和杂交粳稻齐穗前后,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推广应用吡蚜酮或毒死蜱防治穗期灰飞虱。
水稻孕穗末期至齐穗期是水稻多种病虫混发为害期,提倡一药多治和合理混配兼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提倡不同有效成份药剂轮换交替使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含同一种有效成份的农药不宜超过2次,减缓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链接】
据省植保检疫局预测,2009年,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发生程度略重于2008年,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预计为1.3-1.4亿亩次。为此,省农业厅出台了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旨在通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将水稻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大发生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省实施综合防治面积1000万亩,建立200个以上省、市及县级综合防治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36万亩以上。全省实施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170万亩。稻田基本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平均亩使用次数比上年减少1次左右,使用量比上年下降10%-15%。稻米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水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