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的(如区域性和全球性)大气污染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从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就可知道答案。这是一个观察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哨所”。
创建于1983年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承担长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本底的监测和向全球共享观测数据的义务。这也是我国政府履行应对气候变化、致力于全球大气层保护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要举措。
临安大气本底站位于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大罗村,东经 119°44′,北纬 30°18′,海拔138.6米,观测区相对高度约70米,四周地貌为丘陵、林地和农田,林地以低矮松林和竹林为主,植被覆盖良好,周围3 公里范围内无大型村落。该站盛行风向以东北风和西南风为主,特殊天气现象和形成逆温层的频率很低,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大气环流特征,空气混合状况良好,受城市局地污染源影响较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大气本底监测站点选址的要求,能够很好的反映长三角地区大气的平均状况。2005年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生态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目前长三角进行区域本底大气监测的唯一站点。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目前开展的观测项目包括臭氧总量、气溶胶特性(气溶胶质量浓度、大气光散射、大气光吸收、能见度)、反应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地面臭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太阳辐射(太阳长波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总辐射)以及气象要素和酸雨。这些观测项目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大气本底观测体系。通过对这些大气成分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观测资料。从2006年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首次制作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成分年度分析报告;同时,结合相关科研成果开展大气成分数值预报业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从观测站获得的数据,一方面用于了解长三角地区因人类活动的影响,空气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含量及动态变化,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定,为大气污染的防治和空气污染预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空气污染对长三角区域天气、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指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大气成分通过对太阳辐射平衡的影响从而影响气候变化。此外,观测数据也为分析评估长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城市大气环境、气候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缓和控制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如全球变暖、臭氧耗减、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等),为区域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地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资料。 (牛彧文)
阅读辅助:
所谓大气本底,是指远离城市及工业区而不受局地人为污染影响的大气平均状况,它反映的是较大范围内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大气中各种化学成分的长期变化情况。世界气象组织于1970年建立了全球大气本底监测站网,对全球大气本底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监测,确定这些成分的全球本底状况,研究它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大气本底监测站的建设工作,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建成3个区域大气本底站(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和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大气本底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