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周刊

上海出现“家庭农场”新模式

  上海松江新浜镇南杨村54岁的农民俞周峰,与爱人一起“包”了100亩粮田,办起了“家庭农场”,还尝试“种养结合”,养了猪,猪粪经过处理送到田里“养庄稼”。他说自己就是喜欢种田干农活,但以前收入不多。如今办了“家庭农场”,去年首次一结算,年收入7万多元,今年可望达到10万元。
  俞周峰的“家庭农场”,是上海郊区正在探索的一种粮食生产新模式,主要通过规范有序的农地使用权流转,把粮田适度集中起来,让真正爱种地、“会打算”的务农高手自愿来经营,并创造条件让农场收益超出进城打工的所得。
  种粮主体、规模与能力相匹配,是创办“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在松江区,已成立了700多家“家庭农场”,经营粮田面积超过11万亩,已占到当地水稻面积的近七成。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控制在100亩至150亩之间。面积太小,没有规模效益;面积太大,农户忙不过来,再“分”给别人做,这与“专业”的初衷就相反了。农场经营户都要符合“吃苦耐劳、生产技术能力强、善于经营”等要求,村委会对经营户进行筛选后要向全体村民公示。“家庭农场”这种做法,上上下下都“叫好”,十分难得。镇长说,稳住了粮食生产;村主任说,管理上省力省心;经营户说,种田劲道大了;村里居民说,愿种粮的种粮,愿打工的打工,各得其所。
  (摘自《文汇报》2009年3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